(
课件网) 梁甫行 曹植 “当少年游侠的马蹄声渐远,当 “华屋山丘” 的叹息还在耳畔,曹植被贬到了荒芜的海边。在这里,他不再书写 “朱华冒绿池” 的雅致,而是用颤抖的笔写下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那些在生死边缘挣扎的贫民,那些被战乱与贫困碾压的生命,第一次如此真实地走进了贵族诗人的视野。” 是什么让曹植的诗笔从 “理想云端” 落到 “荒野泥沼”? “今天,我们就通过《梁甫行》,读懂一位诗人的目光如何从自我走向苍生,读懂建安文学最厚重的底色 ——— 不是浪漫,而是对现实的直面与悲悯。” 导入新课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县人,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生前封陈王,谥号 “思”,世称陈思王。 在文学上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其文学创作可从建安2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建安年间):生活优裕,其作品以贵游生活,宴饮唱和,抒发理想抱负为主,后期(曹丕、曹叡时期),因政治迫害被贬谪至边疆,风格转向沉郁悲凉,聚焦战乱中的民生疾苦,蕴含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其文学地位:南朝种嵘称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其作品兼擅诗赋文辞,尤其以五言诗成就最高,被誉为 “建安文学” 的杰出代表。 曹植 作者介绍 公元 220 年,曹操病逝,曹丕即位,曹植被视为政治威胁,屡遭贬徙。在被贬至东海之滨(今山东郯城)的途中,他目睹了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的战乱惨象,更亲历边海贫民 “衣不蔽体、栖身草莽” 的生存困境。当贵族的华服染上泥土,当诗人的目光掠过荒野,他以乐府旧题《梁甫行》为刀笔,剖开时代的疮痍,写下这首饱含血泪的民生实录。 写作背景 梁甫:本为泰山下的低矮山丘,古代为平民丛葬之处,诗中借指人生的卑微与无常,暗含对底层生命的深切悲悯。 行:属乐府诗体裁,又称 “歌行”,句式灵活,便于叙事抒情,如曹操《短歌行》通过 “对酒当歌” 抒发人生感慨,曹丕《燕歌行》以 “秋风萧瑟” 书写离愁别绪,而曹植此诗则以 “行” 体记录民间苦难。 梁甫行 文题解读 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fǔ 朗读诗歌 (shū,意为 “不同”) (zāi,语气词,表感叹)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也不一样。 表面写各地气候迥异,实则暗指边海地区因远离政治中心,成为被朝廷遗忘的 “化外之地”,风雨狂暴的自然环境,正是民生疾苦的隐喻。剧哉”(痛苦啊)如一声悲叹破空而来,“寄身” 二字尤见无奈 ——— 非 “居住” 而是 “暂寄”,暗示边民如蝼蚁般生存,毫无安全感可言。 气候不同。 泛指各地。 艰难啊。 居住,生活。 梳理诗意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妻子和儿女如同禽兽一般,行动和栖息都在山林险阻之地。简陋的柴门如此冷落萧条,狐狸和兔子在房屋周围自在地行走。 以比喻手法写边民生活如禽兽般原始,被迫栖身山林险阻,衣不蔽体、蓬头垢面,凸显生存的无奈与悲苦。 白描手法勾勒家园景象:柴门破败,狐兔自由出入,侧面烘托人烟稀少、民生凋敝,强化边民的恐惧与凄楚。 行动和休息 像 冷落、荒凉 悠闲自在地行走 梳理诗意 1.从修辞运用的层面,略析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采用对仗的手法,词句工整,韵律清晰,自自然之景着笔,凸显海滨区域生存境遇之严酷,隐示帝王君主当广布德泽,惠及黎民。 分析诗歌 2.曹植于海滨目睹何种景象?请以原诗之句回应并稍作剖析。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