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201436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导学案 (含答案)

日期:2025-10-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92次 大小:206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
  • cover
《夜上受降城闻笛》新授课导学案 学生版 一、学习目标 1. 准确掌握诗歌中生字词的读音与含义,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 结合注释与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中意象的作用,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 感悟诗人通过笛声传达出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含蓄深沉的艺术风格。 二、学习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中蕴含的思乡之情;背诵并默写诗歌。 2. 难点:体会诗歌中景与情的交融,理解笛声为何能引发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情绪。 三、预习导学 1. 作者及背景知识 查阅李益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以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创作背景,简要记录关键信息。 2. 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受降城( ) 烽燧( ) 降霜( ) 芦管( ) 征人( ) 尽望乡( ) (2)解释下列词语 回乐烽:_____ 受降城:_____ 芦管:_____ 征人:_____ 尽:_____ 3. 朗读感知 反复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思考诗歌描绘了哪些画面?初步感受诗歌传达的情感。 四、课堂探究 1. 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2)诗歌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 语句赏析 (1)“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中,“不知”“一夜”“尽”这几个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从诗中找出一处你认为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分析其表达效果。 3. 主题与手法探究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2)本诗在写景抒情方面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对表达诗歌主题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 请从字词积累、内容理解、情感体会、手法赏析四个方面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梳理学习古诗的方法。 六、课后作业 1. 背诵并默写《夜上受降城闻笛》。 2. 选取诗歌中的一个意象(如“月”“芦管”),查阅资料,分析其在古代诗歌中常表达的情感,并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阐述你的理解。 教师版 一、学习目标 1. 准确掌握诗歌中生字词的读音与含义,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 结合注释与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中意象的作用,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 感悟诗人通过笛声传达出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含蓄深沉的艺术风格。 二、学习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中蕴含的思乡之情;背诵并默写诗歌。 2. 难点:体会诗歌中景与情的交融,理解笛声为何能引发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情绪。 三、预习导学 1. 作者及背景知识 答案:李益(约748—约829),唐代诗人。以边塞诗作出名,其诗风豪放明快,尤以描写边塞风光与征人思乡之情见长。《夜上受降城闻笛》创作于中唐时期,当时藩镇割据,战争频繁,大量将士戍守边疆。此诗写的是诗人夜登受降城,听到芦笛声后,勾起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解析: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情感基调与创作意图。 2. 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答案:受降城(xiáng) 烽燧(suì) 降霜(jiàng) 芦管(lú) 征人(zhēng) 尽望乡(jìn) 解析:“降”在“受降城”中读“xiáng”,在“降霜”中读“jiàng”;注意“燧”“芦”“征”的读音。 (2)解释下列词语 答案: 回乐烽: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回乐烽即当地烽火台。 受降城:因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投降而得名,在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加河以北。 芦管:笛子。这里指芦笛。 征人:戍边的将士。 尽:全,都。 解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为理解诗歌内容做铺垫。 3. 朗读感知 解析:学生通过预习朗读初步感知诗歌,教师在课堂上可进一步指导朗读节奏,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