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229894

第一章问题研究《人类是否需要人造月亮》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一人教版(2019)

日期:2025-11-23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0次 大小:101799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教,2019,必修,选择性,地理,第一章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问题研究《人类是否需要人造月亮》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理解月亮的自然属性:掌握月相变化规律、日地月位置关系及其对地球昼夜、潮汐等现象的影响。 ⑵掌握人造月亮的技术原理:通过案例分析(如俄罗斯 “旗帜” 计划、贵州人造月亮项目),明确人造月亮的反射镜原理、轨道设计及潜在应用场景。 ⑶分析人造月亮的争议焦点:从光污染、生态干扰、天文观测、能源成本等角度,归纳支持与反对人造月亮的核心论据。 2.思想方法目标 ⑴辩证思维训练:通过正反方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从技术可行性、生态可持续性、社会需求等多维度权衡人造月亮的利弊。 ⑵地理实践力培养:设计模拟实验(如利用地球仪、台灯演示反射路径)和方案设计(如人造月亮可行性报告),提升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⑶跨学科整合能力:结合物理(光学反射、轨道力学)、生物(生物节律、生态系统)、经济(成本效益分析)等学科知识,构建综合分析框架。 3.素养成长目标(核心素养) ⑴综合思维:通过对比自然月亮与人造月亮的差异(如光照强度、覆盖范围、运行规律),理解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与时空演变。 ⑵人地协调观:探讨人造月亮对生态环境(如生物节律、天文观测)和人类活动(如能源消耗、城市规划)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⑶区域认知:结合高纬度地区(如俄罗斯、北欧)与中低纬度地区(如中国贵州)的地理特征,分析人造月亮的区域适用性。 ⑷地理实践力:通过小组合作、模拟辩论等活动,提升信息搜集、逻辑推理和批判性表达能力。 二、课标与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⑴内容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如昼夜交替、月相变化);探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地协调的重要性。 ⑵学业质量水平: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人造月亮的技术原理与潜在影响,从多角度评估其可行性与争议性,提出合理的决策建议。 2.教材内容分析 ⑴核心内容: ①月亮:月相变化规律、日地月位置关系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如潮汐、昼夜照明)。 ②人造月亮的试验:俄罗斯 “旗帜” 计划、中国贵州人造月亮项目等案例,技术原理与试验现状。 ③对人造月亮的反对:光污染、生态干扰、天文观测影响、能源成本等争议焦点。 ⑵知识逻辑:从自然地理现象(月亮)切入,过渡到人类技术创新(人造月亮),最终落脚于人地关系的辩证思考,体现 “现象 — 原理 — 应用 — 反思” 的探究路径。 3.教学重难点 ⑴重点: ①月相变化的成因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②人造月亮的技术原理与典型案例分析。 ③人造月亮的利弊权衡与跨学科分析方法。 ⑵难点: ①理解人造月亮对生物节律、天文观测等复杂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需结合具体研究案例)。 ②从技术、经济、伦理等多角度构建综合评估框架,提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建议。 三、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已掌握地球自转与公转、昼夜交替、月相变化等基础知识,对天体运动原理有一定理解,但对人造月亮这类前沿科技的系统认知不足,需通过案例分析与实践活动深化理解。 能力特点:高二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与合作探究能力,但批判性思维与跨学科整合能力仍需提升。教学中需通过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思维碰撞,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认知倾向:对科技热点(如航天技术、新能源)兴趣浓厚,但对生态保护、天文观测等 “隐性影响” 关注度较低,需通过数据、案例与情境创设增强代入感。 学习需求:期望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如能源节约、城市照明),需设计具有实践性与开放性的任务(如可行性报告、政策建议)满足其需求。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引入(3 分钟) 教师活动: 视频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