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无忧】五年级科学上册 6.热对流(苏教版)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科学观念:通过观察,知道热在液体和气体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热对流,能运用热对流的知识解释走马灯转动的原因。 科学思维: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在观察液体和气体受热运动轨迹的过程中,归纳热对流的特点。 探究实践:通过观察热在水中和空气中的传递现象,获取信息;能利用常见材料合作完成走马灯的制作,并确保走马灯能正常转动。 态度责任:在进行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乐于探究生活中的热对流现象。 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热在气体和液体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热对流。 难点:做热在水中和空气中传递的实验,从而理解热对流现象。 教学内容 本课着重探究液体和气体的热传递方式———热对流。液体或气体中较热部分和较冷部分通过循环流动使温度趋于均匀的过程叫热对流,即流体通过自身各部分的宏观流动实现热传递的过程。热对流产生的原因是物质的热胀冷缩。流体受热后体积膨胀,密度变小,在浮力作用下向上流动;温度低的流体密度较大,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动。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观察把一小瓶红色热水放入冷水槽中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聚焦热对流现象。 第二部分是研究热在水中的传递。把木屑放入水中加热,水升温后观察木屑在水中的运动情况,根据木屑的运动方向推测液体的流动方向。这是一个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活动,使学生认识液体的热传递方式主要是热对流。 第三部分是研究热在空气中的传递。固定一支线香并点燃,用玻璃罩倒扣住,观察线香冒出的烟是怎样飘动的,根据烟的飘动方向推测气体的流动方向,从而使学生认识气体的热传递方式主要也是热对流。 第四部分是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简易走马灯,并解释走马灯能转动的原因。这个环节既是本课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一次工程技术能力的训练。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水槽、小广口瓶、色素、酒精灯、火柴、铁架台、石棉网、烧杯、木屑、线香、玻璃罩、纸杯、蜡烛、棉线、牙签、剪刀、双面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观察红色热水在冷水里的流动情况 如下图所示,将一小瓶红色热水放到冷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 分 析 将一小瓶红色热水放到装有冷水的水槽里,可以观察到小瓶中的红色热水会上升,流动到冷水中。红色热水温度较高,密度较小,冷水温度较低,密度较大,所以红色热水会在冷水中,上浮,即向,上流动,到达冷水顶部会向四周流动,然后沿着水槽壁向下流动。 结 论 红色热水会上升,遇到顶部的冷水后向四周流动,然后沿水槽壁向下流动。 设计意图: 创设学习情境,了解学生原有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二 研究热在水中的传递 1.热在水中的传递。 实验目的:探究液体的热传递方式。 实验材料: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木屑、水等。 实验步骤: (1)把木屑放入水中。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 (3)观察木屑在水中是怎样运动的。 实验现象:木屑倒入水中后,先浮在水面,再慢慢地下沉到水底。 在加热的过程中,烧杯底部中间位置的木屑会上升,遇到水面的冷水后向四周扩散,然后沿着杯壁下降,到达杯底后会再次聚向杯底中间并上升,如此循环流动。当水烧开沸腾时,木屑也一同上下翻腾着。 实验分析:烧杯底部的水受热上升时会带动少量的木屑一起上升,烧杯中其余部位的冷水会下降填补空间,又把上升的木屑带下来。随着水温的升高,冷热水交换的速度加快了,带动着大量的木屑不停地上升下降。 实验结论:液体受热后会发生流动,靠流动传递热的方式叫“对流”。 2.在下图中画出热在水中的传递情况。(用蓝色箭头表示冷水的传递方向,用红色箭头表示热水的传递方向) 设计意图: 观察热在水中传递的过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