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感受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 3.品读诗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感受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 教学难点 品读诗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许多诗人用诗歌描绘过雨。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描写雨的诗句吗 预设: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过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苏轼笔下的雨有什么特点。 二 、简介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 才多艺。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 一改词的婉约之风,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同为豪放派词人。 三 、朗读诗歌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书写:翻、遮 3.同桌互读,相互正音。 4.指名朗读,相机评价。 5.全班齐读。 四、解析诗意 1.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黑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未完全遮住山峦,白色的雨点如同珍珠般乱跳着,纷纷扬扬落入船中。突然一阵狂风卷起,把 云和雨一并吹散。望湖楼下的湖面平静得宛如一面镜子,天空和云朵在镜中倒映出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预设: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散风停———湖光山色 五、整体感知,诗情画意 苏轼曾经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这首诗同样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请同学们细细地品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A、黑云翻墨未山 ①云是怎样的?(黑云,像倒翻的墨汁似的翻滚着) ②好一个“翻墨”,墨汁倒翻是怎样的景象?这是怎样的场面? (天色骤变,像泼翻的墨汁似的黑云一下子堆积到空中,但远处的群山还没有被遮住。) ③看着图,谁能读出这种迅猛之势来? B、白雨跳珠乱入船 ①雨怎样的雨?(像跳动的玉珠般的雨点) ②诗人说白雨像跳珠,这里的“白”字用得巧妙,水是无色的,什么样的雨才是“白雨”呢?(大而急的雨) ③在这两行诗中,作者连用了两个比喻,你觉得妙不妙?妙在哪里? (两个比喻,既写出天气骤变的紧张气氛,又烘托出诗人饮酒赏雨的喜悦心情。) ④刚才还是黑云翻墨,一眨眼已是白雨跳珠,真有趣!谁来读读。 ⑤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场暴雨的到来!玉珠飞溅,触手可及!真是大珠小珠落西湖呀! C、卷地风来忽吹散 ①风又是怎样的?(卷地) ②卷地而来的大风忽然之间把什么吹散了?(云、雨) ③从“忽”字中你又读懂了什么?(写出了天色变化极快,显示了风的威力。) D、望湖楼下水如天。 ①转眼功夫,站在望湖楼上向下俯瞰,这一池的西湖水呀,又是怎样的了呢?(如天) ②是啊,天映水,水连天,忽然之间,平静的西湖,就像雨后的长空一样明净. ③那这夏日的西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暴雨来去匆匆、风云变幻莫测、阴晴瞬息万变……) 3. 让我们一起再次感受这场西湖大雨的奇妙,领略雨前、雨中、雨后的奇异景象。跟着音乐一起读一读整首诗。(配乐诵读) 六、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雨的诗句 预设: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过渡:同学们,古人喜欢以自然景观入诗,借景抒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是苏轼借暴雨后的西湖景色来表达 自己的喜悦之情的。 七、主题总结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