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思考:明清时期朱元璋画像出入很大的原因: 朱元璋的长相历来争议很大,《明史》记载“姿貌雄伟,奇骨贯顶”,清代,他其他版本画像盛行,下巴奇长、满脸麻子。 “光天之下”———光: “天生圣人”———生: 原因:(结合其出身分析) “为世作则”———则: 光头 僧(和尚) 贼(反贼、 农民起义军) 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在书上用“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 等语赞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结果被朱元璋杀了。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一、明朝的建立 1、背景 材料一: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醉太平·堂堂大元》 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开河:元朝末年黄河水患不断,朝廷开掘黄河故道,引黄入海。 变钞:为弥补国库空虚,宰相采取变更钞法的措施,强行规定以不等价的兑换标准推行新钞。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 一、明朝的建立 2、建立 明太祖 明朝 建立者 时 间 都 城 年号 朱元璋(明太祖) 1368年 应天府(南京) 洪武 明朝以后的皇帝大多只有一个年号,可用年号称呼指代皇帝。 1328年 生于农家 1343年 父母双亡 投身起义 1352年 称吴王 1364年 建立明朝 1368年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明祖崛起,扫除胡尘,光复故土,亦可谓一个上进的转变。 ———钱穆《国史大纲》 意义: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 “靖难之役” 一、明朝的建立 3、迁都 长子朱标 (早逝) 明太祖 朱元璋 四子 燕王朱棣 建文帝朱允炆 “削藩” “分封诸王” 明太祖去世后,建文帝继位,采取“削藩”政策 靖难:“靖”是平息、扫平、清除之意。“靖难”指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 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1402年,攻破京城,夺取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 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目的: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 “天子守国门” 明成祖 二、强化皇权 1、原因 原因:明太祖认为,元朝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 中央 中书省 材料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实录》 地方 行省制 材料二: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 《元史.百官志》 朝臣权力过大 地方分权 措施 ①经济: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 ②政治: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改革官制。 目的: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二、强化皇权 2、中央 活动:阅读教材87页,概括明朝在中央采取的措施。 材料一:胡惟庸任相期间“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藏不以闻。” 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赴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行政 材料研读:说说明太祖为什么强烈反对设立丞相。 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1380年,胡惟庸因“谋不轨”罪被诛九族,明朝由此废除丞相 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横擅权 根本原因:相权威胁到皇权 原因:设置丞相易导致朝臣权力过大,威胁皇权。 二、强化皇权 2、中央 活动:想一想,明朝废除丞相后,皇帝的工作会发生什么变化? 材料一:据统计,洪武17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札凡1660余件,共3391事。平均算来,朱元璋每天处理批审的公文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