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235316

统编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共28张PPT)

日期:2025-09-20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3次 大小:791184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课件,统编,对外,PPT,28张,关系
  • cover
(课件网)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为何下西洋? 西洋之行经历了什么? 西洋在哪? 《天妃灵应之记》碑 西洋: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西洋 文莱 任务1:通过研读文字史料,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材料一 皇上嘉其(海外番国)忠诚,命和(郑和)等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赍(jī:赠送)币往赉(lài:赐予)之,所以宣德化(宣扬朝廷恩德教化)而柔远人(安抚远方的人民)也。 ———《天妃灵应之记》碑文 材料二 郑和所率船队满载瓷器、茶叶、铁器、农具、丝绸、金银等国内产品,去换取各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奇珍,因此他们的船只被称为“宝船”。 ———《中国古代史》高等院校文科教材 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示中国富强” 郑和,原姓马,小名三宝,云南昆明人。从小就和父亲熟悉海洋,向往航海。12岁成为太监,14岁被送往侍奉燕王朱棣。他知识丰富,熟悉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在朱棣争夺帝位中有勇有谋,屡建奇功,被赐“郑”姓,世称“三保(宝)太监”。 人物扫描 明成祖为什么会把远航的任务交给郑和? 合作探究:郑和完成七下西洋的壮举具备哪些条件? 郑和完成七下西洋的壮举具备哪些条件? 先进的造船、航海技术、丰富的地理知识 材料二 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国力的强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先进的造船、航海技术、丰富的地理知识 郑和完成七下西洋的壮举具备哪些条件? 任务2:通过阅读教材,梳理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起止时间 次数 在位皇帝 出发地点 装载物品 物品用途 到达地区 最远到达 1405-1433年 七次 明成祖 刘家港 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货币 慷慨送礼、贸易 任务2:阅读教材,梳理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起止时间 次数 在位皇帝 出发地点 装载物品 物品用途 到达地区 最远到达 1405—1433年 七次 明成祖 刘家港 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货币 慷慨送礼、贸易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特点 时间 1405—1433 1492—1504 1497—1498 次数 7次 4次 1次 人数 27800人 1500人 约160人 船数 大船63艘(连小船共百余艘) 17艘 4艘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洲 印度 时间长 次数多 规模大 范围广 三位航海家航海活动比较表 对比表格中的数据,郑和的远航有哪些特点? 任务3:通过研读文字史料,分析并概述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材料一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途径锡兰山王国时,其国王攻击中国船团。郑和生擒国王,并把他送到中国。但中国没有杀他,反而将他送回锡兰山。后锡兰山成为中国最忠实的盟邦,每届国王即位,一定请中国册封。 ———摘编自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 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于1433年返国。六十九年后(1502),葡萄牙王国舰队司令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攻陷印度半岛南部的加里库特城 (即中国所称的古里 今科泽科德),征服锡兰山王国,自称印度总督。 ———摘编自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三 莫不争先呈献,或遣(派遣)王男,或遣王叔、王弟,赍捧金叶文表朝贡。 ———《天妃灵应之记》碑文 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三宝庙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 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开创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 亚非海上交通线 远航的路线 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朝统治者为了专制统治,加强海禁政策。然而,海禁政策并没有维护明朝的安全,反而加剧了来自于海上的侵略——— 郑和后续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郑和后续 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 元末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