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 题 《摇篮曲》聆听课 第 27 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勃拉姆斯的管弦乐《摇篮曲》是一首经典的音乐作品。其旋律优美舒缓,节奏平稳轻柔,以细腻的音乐笔触描绘出宁静祥和的夜晚氛围,表达了对孩子深深的爱意与温柔的呵护。通过丰富多样的管弦乐器音色交织,如小提琴的柔美、大提琴的醇厚、竖琴的空灵等,生动地营造出摇篮摆动、母亲轻声哼唱的温馨画面,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感受管弦乐强大的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体会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力量,提升音乐感知与欣赏能力,拓展音乐文化视野。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天真烂漫、充满好奇心,对音乐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能初步感受音乐的情绪变化。然而,他们对于管弦乐这种复杂音乐形式的聆听经验相对匮乏,缺乏对多种乐器音色的准确辨别能力以及对乐曲深层次情感和结构的理解能力。此阶段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需要教师运用生动形象、富有童趣且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其积极参与音乐聆听活动,激发兴趣并逐步培养良好的聆听习惯与音乐素养。 学习目标 审美感知:感受《摇篮曲》优美舒缓的旋律、平稳轻柔的节奏,体会乐曲所营造的宁静温馨的夜晚情境,感知管弦乐丰富多样的音色变化及其融合所产生的独特艺术魅力,领略音乐中的静谧之美与深沉情感。 艺术表现:能够在聆听过程中,用简单的动作(如轻轻摇晃身体、摆手等)或声音模仿乐曲的节奏与旋律特点,增强对音乐节奏和旋律的感知与反应能力,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乐曲的理解与感受。 创意实践:鼓励学生依据乐曲情境展开想象,创编与夜晚或睡眠相关的小故事、简单的舞蹈动作或绘画作品,并在小组内交流分享,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音乐创造力的发展。 文化理解:了解摇篮曲这一音乐体裁在不同文化中的共性与差异,感受勃拉姆斯《摇篮曲》所承载的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母爱与温情,体会音乐与情感文化、家庭文化的紧密联系,增进对多元音乐文化内涵的理解与尊重。 学习重点 感受乐曲优美的旋律、轻柔的节奏以及丰富的管弦乐音色,体会摇篮曲所表达的宁静祥和与深沉爱意。 学习难点 准确辨别乐曲中不同乐器的音色及其在塑造音乐形象和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理解乐曲的结构与音乐发展脉络,并用恰当方式表达对乐曲的深度理解与感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勃拉姆斯管弦乐《摇篮曲》音乐音频及视频、各种管弦乐器的图片与介绍资料、自制节奏卡片、摇篮模型、柔软的毛毯或纱巾(用于模拟摇篮情境)、绘画工具、小奖品(如音乐主题徽章)等。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补充修订 1. 导入 教师将教室灯光调暗,轻轻摇晃摇篮模型,同时用轻柔的声音哼唱一段简单的摇篮曲旋律(非本节课乐曲),并邀请学生闭上眼睛感受。哼唱结束后,教师提问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进入宁静、温馨的夜晚情境,从而引出本节课要聆听的勃拉姆斯管弦乐《摇篮曲》。 2. 初听乐曲 教师播放勃拉姆斯管弦乐《摇篮曲》音乐音频,要求学生安静聆听,同时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音乐所描绘的画面。听完后,教师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所想象到的场景,不做过多限制,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3. 乐器音色感知 教师依次展示小提琴、大提琴、竖琴等管弦乐器的图片,向学生介绍乐器的名称、外形特点,并播放每种乐器单独演奏的音频片段,让学生聆听其音色特点。教师可以用形象的语言描述音色,如小提琴的音色像一位温柔的仙女,轻盈飘逸;大提琴的音色如同一位深沉的长者,醇厚温暖;竖琴的音色好似夜空中闪烁的星星,空灵清脆。然后,教师播放《摇篮曲》乐曲中的一个片段,让学生辨别其中出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 4. 分段聆听与分析 教师再次播放乐曲,分段进行聆听讲解。在播放每一段时,教师结合之前介绍的乐器知识,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