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237601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共21张PPT+视频+教案)

日期:2025-09-20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4次 大小:10296556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7课,明朝,灭亡,清朝,建立,21张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张居正的经济改革,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通过明末李自成起义,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本及相关史料,知道张居正改革、李自成起义、明朝灭亡和清朝建立等史事,认识这些史事之间的因果联系,掌握这一时期的基本时序线索。 2.分析张居正改革,初步认识这一改革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联系中国历史上的历次起义,知道李自成起义的进步之处,进而初步认识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张居正改革、李自成起义。 2.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课程导入 展示李自成起义想象画,联系所学指出,明朝的兴起源于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而明朝末年也爆发了一场灭亡明朝的农民大起义。 帮助联系所学内容,由已知引入未知,引发深入思考。 提问过渡:这场起义是如何发生的?它的领导者是否建立了新的王朝? 任务一 了解明朝中后期的衰落和自救 1.明朝中后期的衰落 (1)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导言和相关史事和配图,提出问题: 课本上这些信息说明明朝中后期的中央朝政出现了怎样的问题? 在学生总结概况出皇帝沉迷享乐,重用宦官,疏于朝政之后,继续提出问题: 皇帝如此,中央的官员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勾心斗角,结党营私 最后总结得出结论:政治腐败 (2)展示明代周臣《流民图》局部,《明神宗实录》中四川巡按孔贞一的奏折“蜀昔有沃野之称……近为王府有者什七,军屯什二,民间仅什一而已。”史料。 提出问题:中央朝政的政治腐败对地方有何影响? 得出答案:法纪松弛,官吏贪赃枉法,盘剥百姓;土地兼并严重。 提高学生从图片、文字材料中提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的能力。 2.明朝的自救———张居正改革 (1)张居正其人 展示张居正生平大事年表,指出张居正从成为内阁首辅之后,就开始了改革,试图挽救明朝。 特别强调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 对一条鞭法实施的前提,主要内容逐项进行分析,解释其背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展示权贵士绅隐瞒土地的材料和清查土地后纳税田亩大幅增额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为何在清丈田亩基础上实行。 解释各项杂税合并对百姓的影响:简化税收项目的手续,可以减少渔利百姓的行为。 详细讲述用银两收税对市场经济和人身自由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一条鞭法是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 (3)播放视频《考成法》,指出除了经济改革外,张居正还整顿吏治,巩固边防,使明朝气象为之一新。进而提出问题:明朝是否自救成功? 人亡政息,改革在张居正去世后,大部分措施取消。 培养对史事进行详细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总结过渡:张居正的努力并没有改变明朝衰落的趋势,最终,灭亡明朝的李自成起义爆发了。 任务二 探究农民起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1.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李自成起义爆发的原因。 学生找到课本上的原因,教师展示材料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培养阅读课本提出信息的能力,涵养史料实证素养。 2.李自成起义 (1)展示李自成起义形势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和地图,完成起义主要过程的关键词填空。 着重展示北京景山公园崇祯自缢处,强调明朝灭亡的时间。 (2)展示课本上的明末歌谣,提出百姓为什么会拥护闯王?进而重点分析均田免粮的口号。 对均田和免粮两项分别分析,指出其分别针对土地集中和赋税繁重的问题,再进一步指出均田展示了平均主义思想,免粮体现了农民对封建压迫的反对。最后指出这是农民第一次提出针对土地的斗争口号。 涵养时空观念,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解释能力。 3.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 (1)展示七年级所学陈胜、吴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