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悦读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贾岛 补读 松下问童子,家师人在否?童子缓摇头,言师采药去。 吾复问童子,采药于何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中实有二问二答,若将内容补齐会是怎样的呢? 意思明白了,却缺了些美感。 朱光潜 无 言 之 美 留白之处,所思无限; 无言之中,大美永存。 作者 走近 朱光潜(1897—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资料 背景 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体系涉及美、艺术作品、审美经验和审美教育等基本问题,展现了美学大师的穆然深思和悠然遐想。朱光潜先生引导我们流连在音乐美、建筑美、图画美、书法美之间。他告诉我们,这首曲,这幅画,美在哪里,从各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领略美。 一 自主学习,理解观点 1.“言”和“意”有什么不同之处?两者的关系又是如何的? 2.文中提到的“美术”和我们平时所说的“美术”概念一样吗? 无言之美 何为“无言” “美”于何处 何为“无言” 无言 言不能尽意 言不必尽意 关于“无言之美”作者最终得出了一个怎样的“公例”? “美”于何处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二 再读文本,理清思路 层次 段落 内容 一 ① 引用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二 ③阐述_____和_____的关系,提出_____的中心观点 三 ② 承接上文的中心论点,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角度 内容 ④ ⑤拿_____和_____比较,论证了_____ ⑥ ⑦举了八个例子来详细阐发的道理:_____ ⑧ ⑨用_____和_____中的句子为例,证明_____. ⑩ _____的雕刻往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_____ 四 得出结论: _____ 3-6 层次 段落 内容 一 ① 引用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二 ③阐述_____和_____的关系,提出_____的中心观点 三 ② 承接上文的中心论点,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角度 内容 ④ ⑤拿_____和_____比较,论证了_____ ⑥ ⑦举了八个例子来详细阐发的道理:_____ ⑧ ⑨用_____和_____中的句子为例,证明_____. ⑩ _____的雕刻往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_____ 四 第13段 得出结论: _____ 1-2 3-6 7-12 言 意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图画 文学 音乐 雕刻 图画 相片 图画不必“和自然逼真”,美感也更浓厚 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 《琵琶行》《希腊花瓶歌》, 音乐上的“无声”能带给人更“幽美”的感受 含蓄不露 希腊著名雕刻《拉奥孔》。 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作者的无言之美。 请从以下材料中任选一个,说说材料中的“无言之美”。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微雨从中来,好风与之俱。———陶渊明《读<山海经>》 曲终人不散,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李白《怨情》 陶渊明《归园田居》、杜甫《后出塞》 音乐《琵琶行》、雕像《拉奥孔》 三 学以致用 结合论据,说说对诗句中“无言之美”的理解。 示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有短短的十个字,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这样的景与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