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核 舟 记 教学课件 统编版 语文 八年级 下册 课 堂 导 学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朝末年嘉善(今浙江嘉兴)人,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核舟记》是其代表作,后收入清代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中。 王叔远曾到过浙江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他最著名的微雕艺术作品是“明朝桃核舟”,这枚桃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是王叔远的简称。此枚桃核舟首尾长2.9厘米、高2厘米,共刻有5个各具神态的人物,精妙的小窗有轴,可灵活开关,桃核舟用身着禅衣的佛印正在侍弄一盆盛开的菊花来暗示苏东坡游黄冈赤壁时正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设计,突破了他早期作品中通过在画舫的小窗上刻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名句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或“天启壬戌秋日”等文字来点题的格局。魏学洢的《核舟记》一文就是据此写出的。 本文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阅读时,应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做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重点句子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品析文章语言准确、简明的特点;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基 础 闯 关 B D 【解析】 D项,曾:竟然。 D 【解析】 D项,可:可以;A项,径:直径/径直;B项,因:顺着、就着/趁、乘;C项,属:类似/类。 D 【解析】 D项与例句,为:是;A项,为:表被动;B项,为:对、向;C项,为:雕刻;D项,为:是。 5.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罔不/因势象形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C 【解析】 C项,正确的朗读停顿应为: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中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_____;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_____。 (2)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_____。 (3)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 盖大苏泛赤壁云 嘻,技亦灵怪矣哉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列数字 作比较 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阅 读 感 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大约。 说话。 类似。 分明可数的样子。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苏、黄共阅一手卷。 _____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_____ 【答案】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长卷。 【答案】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9.选文第二段细致描写鲁直“如有所语”,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及“珠可历历数也”是为了说明什么?试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_____ 【答案】生动形象地说明王叔远的雕刻技艺娴熟高超。 10.从本文段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 _____ _____ 【答案】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用料体积小;所刻东西(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