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单元 单元写作 指导训练 语言的锤炼 【学习目标】 1.力求在作文写作中达到语言准确、清晰、恰当、生动、形象、传神的标准。 2.掌握作文语言文采突破的基本技法。 古人讲:“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写文章应该讲究文采。如果语言干瘪,不生动,不形象,缺乏美感,就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也就不能更好地达到写作目的。反之,语言优美的文章,使人读后如饮醇酒,久而弥笃。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指辞藻华丽,也可以指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内在韵味,一种“眉不画而翠,唇不点而红”的境界。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文章有文采呢 1.用词准确简练生动,增强语言的表达之美 文章记叙的内容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都要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来显现;文章好与坏,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语言的质量如何。语言质量的高与低,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与优劣。“语言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住一切。”如何让语言牢牢地粘住读者呢 这就需要我们反复琢磨,精心锤炼语言,在用词准确、简练、生动等方面狠下一番功夫。 如“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等都是这方面的典范。再如《药》中,说刽子手的眼光像“刀一样刺得……”,说康大叔进茶馆时“嚷”等词用得极其精当,丰富的内涵包含在一两个词之中,可谓做到了“文约而意丰”。 2.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富有灵动之美 修辞手法,犹如语言百花园中的艳朵奇葩,如果能在文章中适当地插几枝,就会给我们的文章增添几分亮丽的色彩。 (1)妙用排比,增强文章艺术感染力。 排比能构成排山倒海般的气势,使语势得到加强,感情得到加深。用于议论,则条分缕析,阐述透彻;用于叙事,则层次清楚,语意畅达;用于描写,则深刻细腻,形象生动;用于抒情,则淋漓尽致,一泻无余。如下面一段文字: 再看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难道网上的动物园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吗 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吗 难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气势如虹、珠峰之直入云霄吗 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自然的知识,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花鸟之姿态时,却哑口无言。 此文段连续运用“难道”引导的问句列举事例,其中隐含着自己的观点“‘数字自然’不能尽显自然之美”,论证有力,气势磅礴。 (2)善用比喻,让语言生动、形象。 运用比喻,可化无形为有形,突出形象美;化有形为无形,突出朦胧美;化静态为动态,突出动态美。如: 如梦如烟的往事,洋溢着美妙的乐曲。童年是一首灵动的乐曲,伴我快快乐乐地生活;少年是一首清纯的乐曲,随我无忧无虑地成长;青春是一首蓬勃的乐曲,让我自由自在地飞翔。 这段文字中,“童年是一首灵动的乐曲”“少年是一首清纯的乐曲”“青春是一首蓬勃的乐曲”运用比喻的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很好地扣住了“如梦如烟的往事,洋溢着美妙的乐曲”这一话题。 (3)运用拟人,使语言活泼、灵动。 运用拟人,不仅使描写的事物富有情趣,而且能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如高考作文《令人陶醉的王朝》中写道: 我的脚步惊醒了你繁华的美梦吗 那根透明的琴弦还在你修长的十指下震颤,震落了美人脸上凝香的露华,是谁的眼泪这样甘之如泉 面对“银烛秋光冷画屏”,你叹息了吗 独步瑶台的风采,高处不胜寒的无奈,切莫乱了音律,不然古淡清醇的山水恨你,恨你弹指惊春去。而今,你竟融成一盏铁观音,散发着在沧桑中浮沉过的从容风味,让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来品评你绚烂的过往,一个泱泱大气的传说! 在这段话中,作者将“唐朝”称作“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唐朝“令人陶醉”的神韵,让人读来亲切自然。 (4)巧用对偶,使语言富有音乐美。 巧用对偶,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表现出音韵美;从形式上看,音节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