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单元 单元整合 教考融通 (一)“感时忧国”的精神内核 本单元所选作品第一组是小说,乡土小说的名作。鲁迅是中国新文学乡土小说的开拓者,他注重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而与鲁迅的启蒙和批判不一样,沈从文以散文化的方式表现中国乡村传统中纯朴的人性与诗意的生活,《边城》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无论是批判还是赞美都流露出对乡土社会与普通民众的深切关怀。第二组是新诗。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都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代表了新诗的散文化,在自由、舒放中融入了人物刻画和故事叙述,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则是中国新诗中格律诗的代表,在自由的白话语体中建立起新的格律,比如相对整饬的诗行和韵律。 第三组是散文。茅盾的《风景谈》主要反映陕甘宁边区居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贾平凹的《秦腔》刚一发表便广受好评,都是不同时代的代表性作品。前者全篇从谈风景的角度下笔,写得比较含蓄,用一幅幅有特点的风景画来表现陕甘宁边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后者则通过描写秦腔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展现了三秦大地的山川风貌和风俗人情,充满了乡土气息和厚重的文化意蕴。第四组是戏剧。《茶馆》是新中国话剧的经典。它以老北京“裕泰茶馆”为舞台,以卷轴画式的结构,刻画了茶馆中各色人物生活的变化,展示了从清末到民国灭亡前夕半个多世纪里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1.无论是《阿Q正传》还是《边城》,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面镜子,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现状,在表现民族心理与时代精神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有人说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感时忧国”,作家的目光更多地凝聚在国家命运与民族悲欢上。请认真阅读这两篇小说,作出自己的判断。 篇目 创作背景 折射出的社会现实 国家命运与 民族悲欢 笔法 《阿Q正传》 (节选) 被封建主义压迫的农村社会 百姓愚昧麻木、自私冷漠、欺软怕硬;社会发展近乎停滞,思想蒙昧 唤醒被封建精神奴役的人们,激励他们振奋起来 刻画现实 《边城》 (节选) 国家动荡、社会混乱、传统美德遭到破坏 通过刻画美好的人物与理想化的社会场景,对当时传统美德衰落、现实腐化堕落的社会进行无声的批判与控诉 呼唤古老美德及美好价值观的回归,重建民族品格与美德 勾勒理想 篇目 创作背景 折射出的社会现实 国家命运与民族悲欢 笔法 结论 《阿Q正传》(节选)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现实的农村社会———人们自私冷漠、愚昧麻木,欺软怕硬;《边城》则通过对美好人性的刻画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样一个理想化的社会。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呈现出了一种现实与理想的碰撞。无论是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描写,还是对理想社会的倾力刻画,都展现出作家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关照、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与引导。这正是现当代文学对于国家民族的深刻意义 2.请阅读下表,分析以下作品的题材内容是什么,作者的写作目的又是什么。 篇目 题材内容 写作目的 《大堰河——— 我的保姆》 对乳母的回忆与追思 展现旧社会农民的悲惨命运,表达对劳动群众的同情与关注,以及对黑暗的旧世界的痛恨和诅咒 《风景谈》 回忆在延安参观、讲学时看到的六幅画面 展现延安军民的战斗生活场景,讴歌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 《秦腔》 秦腔和养育了这一艺术样式的秦川百姓的血肉联系 展现民间的淳朴风情和美好人情 《茶馆》(节选) 茶馆中的各色人等 揭示旧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二)品味小说的语言艺术 《阿Q正传》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表现力。其人物对话个性化,还使用了不少古语,给文章增加了诙谐的意味和讽刺性;其语言包含幽默感,好用反语,喜欢夸张;还使用了大量口语。《边城》的语言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