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古诗词诵读 拟行路难(其四) 作品导读 南北朝时期实行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贫寒,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于是他常借诗歌来抒发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 文白对译 主题思想 这首诗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从而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艺术特色 1.托物寓意,表现心怀。诗人以“泻水”起兴,不同凡响。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不同处境下高低贵贱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2.从诗人的表达情感方式来说,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安能行叹复坐愁”运用了互文的写法来宽慰自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失去平衡的心态。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这种口吻和这种笔调,愈加透露出诗人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客 至 作品导读 此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所作。杜甫在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草堂,暂时定居下来。诗人在久经离乱、安居草堂后不久,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诗。 文白对译 主题思想 全诗流露出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自然浑成,一线相接,把居处景、家常话、故人情等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刻画得细腻逼真,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艺术特色 1.寓情于景。首句一“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为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诗人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也是过于单调。诗人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做了铺垫。 2.虚实结合。颔联虚写客至,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宴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颈联转入实写待客。诗人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谊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3.细节描写。诗人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登 快 阁 作品导读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黄庭坚在太和(今江西泰和)任县令,公事之余,诗人常到“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的快阁览胜。 文白对译 主题思想 百姓的困苦、官吏的素餐,使诗人有志难展,于是产生孤独寂寞之感。因此,诗写在开朗空阔背景下的忘怀得失的“快”意,终因知音难觅而产生归欤之思。 艺术特色 1.铺垫渲染。“倚晚晴”三字,为下句的描写做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这是诗人初登快阁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2.用典。第五、六句,诗人巧用典故。前句用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之事。 3.对照。诗人从“痴儿了却公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 临安春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