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思单元《从肉眼到天眼》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大象版一年级下册反思单元的核心课,以望远镜的发展为主线,串联本学期 “放大镜、昆虫观察盒、测量纸带” 等工具学习,强化 “工具拓展人类观察能力” 的科学思维。教材通过荷兰眼镜店孩子的发明故事、“工具小火车” 可视化工具链及 “科学问题银行” 留白设计,引导学生回顾工具应用、激发持续探究兴趣。教学需结合一年级学生具象思维特点,通过实物观察、动手实验(如自制显微镜)及游戏化互动(如工具连连看),帮助学生理解望远镜对科学发现的意义,并渗透中国 “天眼” 等科技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需通过实物操作理解 “镜片组合放大” 等抽象概念。他们已掌握放大镜等工具的简单使用,但对望远镜原理及科学价值理解较困难。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短,需设计儿歌、实验等多形式互动维持兴趣。教学中需分层引导:对能力较弱学生提供 “问题提示卡” 辅助表达,对能力较强学生鼓励创意设计 “未来望远镜”。通过对比观察、科学问题银行等活动,兼顾不同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建立 “工具推动科学进步” 的认知。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理解肉眼观察的局限性,知道望远镜、显微镜等工具能帮助我们看到更远、更小的物体。 2.科学思维 通过对比实验,初步形成“工具改变观察结果”的逻辑思维。 3.探究实践 能使用简单工具(如望远镜)观察物体,并尝试自制简易显微镜。 4.态度责任 培养主动提问、合作探究的习惯,体会科学工具对探索世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肉眼观察与工具观察的对比。 自制简易显微镜的实践操作。 难点:理解“工具如何扩展人类的观察能力”(从具象到抽象) 【教学准备】 教具:教材图片放大版、望远镜发明故事动画、简易放大镜(模拟望远效果)。 学具:贴纸奖励、“我的收获” 记录卡(简单表格)。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 通过谜语、教材图片放大版、望远镜发明故事动画等视觉材料,直观展示望远镜的功能与发展历程。 示例:播放简短视频回顾望远镜发展,引导学生观察月球表面和 “天眼” 形状。 情境教学法 创设谜语情境(如 “小小工具真奇妙”)和故事场景(荷兰眼镜店孩子的发现),激发学生兴趣。 示例:以 “从肉眼到‘天眼’” 为主题,结合生活经验(如观察夜空)引导学生思考。 合作学习法 通过小组观察、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协作。 示例:分组实验后,邀请学生用简单句子分享 “我发现望远镜(放大镜)能让我……”。 反思与记录法 利用 “我的收获” 记录卡,引导学生用图画或文字总结学习成果,强化记忆与表达能力。 示例:教师示范记录 “我知道了望远镜能看更远”,学生模仿并贴在课本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ppt:2-3】 1.提问:我们用眼睛看近处的物体和远处的物体分别是怎样的? 2.追问:你有什么办法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吗?可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分析视频中的佩奇是用什么观察到土星环的。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望远镜,它能看到吗? 3. 揭示主题: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人类是如何发明望远镜工具,从普通的肉眼到超级厉害的‘天眼’,它们是怎么帮助人类看世界的。 预设:看近处能看清楚,看远处就看不清了。 预设:望远镜。 创设生活中看不清远处物体的情境,引出工具是如何帮助人类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阅读 【ppt:3-10】 望远镜是怎样被发明的 1.组织学生阅读故事的第1到第5自然段,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①发明望远镜的人是谁? ②他发明的望远镜是怎样做的? 2.结合教材资料讲解汉斯 是第一位发明望远镜的人, 他将2个镜片一前一后放置,透过镜片清楚地看到了远处屋上的风向标! (二)望远镜的发展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