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神州谣 教学内容: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神州谣》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认识“州、华”等15个生字,会写“州、华”等9个字,会写“神州、中华”等10个词语,积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等8个词语。 语言运用:朗读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审美创造:能在语言环境中初步感受“奔、涌”等词语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理解字词的含义。 教学难点: 感受祖国的伟大,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了解祖国的国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自主识字,感知汉字美 一、导入课题,认识“神州” 导入:我请同学来读一读课题《神州谣》。 识记“州”字,读准翘舌音。 (1)“州”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哪个字很像?(川) (2)教师出示“川”的象形字和“州”字的演变,学生观察发现。 小结:“川”和“州”字都是象形字。“川”指河流,“州”字比“川”多了三点,三点代表河中的小岛,“州”字就是指河流或水中的小块陆地。 教师补充:“州”是古时候的一种行政区划,多用于地名。比如广州、扬州、杭州等。 补写课题,齐读课题。说明“谣”指的就是歌谣。(板书:神 谣) 提问过渡:“神州”是哪里 歌谣里唱了什么 相传大禹治水后,以名山大川为边界,把中国分为九州,九州是祖国的名称,又因中国地大物博,特产丰富,是个礼仪之邦,中国又叫神州。中国最早历经夏、商、周三个王朝,逐渐形成华夏民族,人们就用华夏来作为中国的别称。我们都是生长在神州大地的华夏儿女、炎黄子孙。 二、借助拼音,自主认读 学生自由读文,出示学习任务一: 同桌合作读字,要求:把双横线里的生字读给同桌听一听,读不准的,互相帮一帮。 三、 分类出示,识记字形 1. 标注拼音,分类认读。 (1)偏旁相同:涌、浓;隔、陆;峰、峡。 (2)读音易错:奋———峰(前鼻音和后鼻音);州———耸(翘舌音和平舌音);浓———陆(鼻音和边音)。 2. 自主识字。 交流:哪些字可以利用学过的熟字来识记 预设: “加一加”:耸、湾、浓、奋、谊。 “减一减”:写———与, “换一换”:通———涌;锋、蜂———峰。 3. 指导识记“峰,峡”。 (1)出示图片指认:这是高高的山峰,这是深深的峡谷。 (2)结合地名识记:三峡、刘家峡;珠峰、香炉峰、飞来峰。 4. 猜谜识记“耸”。大大耳朵有力气,两个小人上面立。 5. 出示短语,随文认读。 出示短语:长江涌、珠峰耸、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情谊浓、齐奋发、共繁荣,学生“开火车”认读。 活动二:朗读课文,感知山川美 一、朗读课文,感知音律美 1.再读课文,出示学习任务二: 2. 学生交流:你发现课文有什么特点? 预设:每个小节有4句话,每句话都有3个字。读起来朗朗上口。 3. 轮读课文。 女生读第一、三小节,男生读第二、四小节。指导学生读好重音,注意节奏。 二、品味第一小节 学习“我神州,称中华”。 (1)了解别称。 ① 教师介绍: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除称中国外,她还有许多名字,你们知道她还被称作什么 (出示词语:中华、华夏、九州、神州) ② 出示句式,学生仿说:我 ,称 。 (2)积累词语。 ① 教师介绍:神州大地,巍巍中华,我们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 ② 读记词语:出示词语“神州大地、巍巍中华、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指名读,齐读。 读“山川美,可入画”。 (1)启发交流:读了第一小节,你们还知道了什么 (板书:我神州 山川美) (2)引导交流:你们知道神州大地有哪些名山大川 见过哪些美景 (指名说) 指导朗读,读出自豪感。齐读第一小节。 三、品味第二小节 1.学生自由读文,出示学习任务三: 2. 学生交流,齐读词语:黄河、长江、长城、珠峰。 3. 出示图片、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