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三章 机械波 4.波的干涉 [学习目标] 1.了解波的叠加原理,了解波的叠加过程中质点的合位移。2.从振动的角度认识振动加强区域和减弱区域。3.通过实验,认识波的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4.知道干涉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了解波发生稳定干涉的条件。 [教用·问题初探]———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来了解预习教材的情况 问题1 两列波相遇时会不会像两个小球相碰那样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问题2 处理波的叠加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问题3 两列波相遇叠加时,一定发生稳定干涉现象吗? 探究重构·关键能力达成 【链接教材】 如人教版教材P74图3.4-1所示,两列波相遇时和相遇后的情况。 知识点一 波的叠加 问题1 比较两列波相遇前(甲)与相遇后(戊)的波形有什么关系? 提示:两列波相遇前、后的波形相同。 问题2 两列波相遇过程中有什么规律? 提示:两列波叠加区域,质点振动的位移等于两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矢量和。 【知识梳理】 1.波的独立传播:几列波相遇后彼此穿过,仍然_____各自的_____,继续传播,即各自的波长、频率等_____。 2.波的叠加:在几列波重叠的区域里,介质的质点_____参与这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_____。 保持 运动特征 保持不变 同时 矢量和 【思考讨论】 如图甲,两列沿相反方向传播的横波,形状相当于正弦曲线的一半,上下对称,其振幅和波长都相等。它们在相遇的某一时刻会出现两列波“消失”的现象,如图乙。 问题1 两列波是否真的消失不再出现了? 提示:没有消失。 问题2 如果没有,你能判断从此时刻开始a、b两质点将向哪个方向运动吗? 提示:两列波叠加时,叠加区域各质点位移矢量和均为零,但两列波仍然沿原来的方向传播,此时a质点将向下运动,b质点将向上运动。 【知识归纳】 对波的叠加原理的理解 1.几列波相遇前、后能够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各自的波长、频率等保持不变。 2.在它们相遇时重叠的区域里,介质中的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3.叠加区域的质点的振幅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由于总位移是各个位移的矢量和,则有:①两列同相波的叠加,振动加强,振幅增大;②两列反相波的叠加,振动减弱,振幅减小。 如图甲所示,两列振动方向相同的波叠加,振动加强,振幅增大;如图乙所示,两列振动方向相反的波叠加,振动减弱,振幅减小。 【典例1】 (波的叠加)(多选)(2024·山东卷)甲、乙两列简谐横波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x轴相向传播,波速均为2 m/s。t=0时刻二者在x=2 m处相遇,波形图如图所示。关于平衡位置在x=2 m处的质点P,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0.5 s时,P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为0 B.t=0.5 s时,P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为-2 cm C.t=1.0 s时,P向y轴正方向运动 D.t=1.0 s时,P向y轴负方向运动 √ √ BC [由于两波的波速均为2 m/s,则t=0.5 s时,题图所示平衡位置在x=1 m处和x=3 m处两质点的振动形式传到P点处,则由波的叠加可知,t=0.5 s时,P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为-2 cm,A错误,B正确;与A、B项分析同理,t=1 s时,题图所示平衡位置在x=0处和x=4 m处两质点的振动形式(均向y轴正方向运动)传到P点处,根据波的叠加可知,t=1 s时,P向y轴正方向运动,C正确,D错误。] 【教用·备选例题】 (绳波的叠加)波源甲、乙分别在一根水平放置的绳的左右两端,两波源发出的波在绳中的传播速度均是 1 m/s。 在t=0时刻,绳上的波形如图(a)所示。则根据波的叠加原理,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当t=2 s时,波形如图①所示;当t=4 s时, 波形如图②所示 B.当t=2 s时,波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