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单元《传神的中国画》知识清单 一、多样的视角 (一)中国画的透视特点 1. 散点透视(动点透视) 定义:不局限于单一视点,而是通过移动视点观察景物,将不同视角的物象组合在同一画面中,形成**“步移景异”**的视觉效果。 与西方焦点透视的区别:焦点透视固定视点,追求三维空间的逼真还原;散点透视则强调主观感受和时空整合,画面更具灵活性和叙事性。 2. 三远法 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是散点透视的具体应用方法: 高远:从下往上仰视,突出山峰的高耸,如范宽《溪山行旅图》。 深远:由前向后纵深延伸,营造深邃空间感,如王蒙《青卞隐居图》。 平远:自近及远平视,展现开阔平展的景致,如倪瓒《渔庄秋霁图》。 (二)中国画的构图形式 1. 留白 定义:画面中故意留出空白,形成“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 作用:突出主体、营造意境、引发想象,体现道家“虚实相生”的哲学思想。 2. 开合 开:画面元素向外延伸、展开;合:元素向中心汇聚、收束。通过开合关系构建画面的节奏感和完整性。 3. 疏密 密处集中紧凑,疏处空灵透气,形成对比与呼应,如徐渭《墨葡萄图》中藤蔓的密集与留白的疏朗。 (三)问答 1. 为什么说散点透视是中国画独特的观察方式? 答:散点透视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画家可根据创作需要自由组合物象,既表现客观景物,又融入主观情感,使画面成为“心灵的风景”,体现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二、花鸟画 (一)花鸟画的发展历程 1. 唐代:独立成科,以工笔重彩为主,题材多为珍禽瑞兽、奇花异草,如边鸾《孔雀图》。 2. 宋代:鼎盛时期,宫廷画院推动工笔花鸟画高度成熟,写生严谨,注重细节,如赵佶《芙蓉锦鸡图》;文人画兴起后,水墨写意花鸟画开始发展,如文同《墨竹图》。 3. 明清:写意花鸟画蓬勃发展,强调笔墨情趣和个性表达,徐渭、八大山人(朱耷)等画家开创豪放洒脱的画风,如徐渭《黄甲图》。 (二)花鸟画的表现手法 1. 工笔花鸟画 技法:以细笔勾勒轮廓,层层渲染色彩,追求细腻逼真的效果。 工具:熟宣纸(矾水加工,不渗墨)、狼毫笔、矿物颜料(石青、石绿等)。 2. 写意花鸟画 技法:以简练的笔墨概括物象,注重“以形写神”,追求神似和意境。 工具:生宣纸(吸水性强)、羊毫笔、植物颜料(花青、藤黄等)。 3. 兼工带写:工笔与写意结合,主体工细,背景写意,如王雪涛的小写意花鸟画。 (三)常见题材与象征意义 (四)问答 1. 工笔与写意花鸟画的核心区别是什么? 答:工笔注重“形”的精准刻画,以细腻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再现物象;写意注重“神”的传达,以简练的笔墨和概括的造型表现情感,前者重“再现”,后者重“表现”。 三、山水画 (一)山水画的分类 1. 按技法分 水墨山水:以墨色为主,通过浓、淡、干、湿的变化表现景物,如董源《潇湘图》。 青绿山水:用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着色,色彩艳丽,如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浅绛山水:以水墨为基础,浅淡赭石和花青渲染,文人画常见,如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2. 按内容分 全景山水:展现宏大场景,如范宽《溪山行旅图》。 小景山水:聚焦局部景致,如马远《寒江独钓图》。 (二)山水画的笔墨技法 1. 笔法 勾:用线条勾勒物象轮廓,如勾勒山石外轮廓。 皴:用不同形态的线条表现山石纹理,如斧劈皴(李唐)、披麻皴(董源)。 擦:干笔侧锋轻擦,增强质感和立体感。 点:用墨点表现苔草、远树等,如米芾“米点山水”。 染:湿笔渲染,营造层次和氛围,如染出云雾的朦胧感。 2. 墨法 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通过墨色变化表现空间层次和质感。 破墨法:湿墨未干时叠加干墨或浓墨,形成交融渗化的效果。 积墨法:层层叠加墨色,使画面厚重苍润,如黄宾虹的山水。 (三)山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