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 《给蜗牛建个“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给蜗牛建个“家”》为本单元第3课,指向“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中的第二点“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特征,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如都会运动)”。通过给动物建个“家”的方式,让学生对动物的生活习性展开更长时间且深入的观察,其本质指向的是建立一个适宜动物生存的栖息地。在给动物建“家”的过程中,学生要先了解动物的生存习性和在自然界中的生活环境,然经历设计、建造等技术工程活动,最终完成动物“家”的建造。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较长时间的饲养,关注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并进一步观察动物的外形、运动和食物等,从而体会动物的生存需要适宜的环境,指向对生物与环境的理解。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具备对蜗牛的直观认知,多数在公园、草丛等自然环境中观察过蜗牛外形特征(如壳、触角),能描述其爬行、进食等行为,对小动物充满好奇与喜爱,动手操作意愿强。但学生对蜗牛的生活习性(喜潮湿、避光、植食性)缺乏系统理解,难以将“生存需求”转化为具体设计要素,容易忽略环境与生物的关联性。同时学生设计思维薄弱,选择材料时易凭兴趣而非需求,合作搭建时分工意识待强化。 教学时,教师需通过具象化支架(如材料卡片、设计单)降低认知难度,以工程任务驱动学生将观察转化为实践,并在评价中渗透“需求-功能”匹配的科学思维。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蜗牛需要生活在适宜的栖息地中,并知道所有的动物都要生活在适宜环境中。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锅牛的生活环境,进行模型建构(绘制设计图),并通过搭建进一步验证并理解动物的生存需要适直的环境条件。 探究实践:根据蜗牛的生存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画出简单的设计图,通过小组合作搭建一个蜗牛的家。 态度责任:通过设计、搭建蜗牛的“家”,体会动物的生存与环境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给动物建一个简易栖息地,知道动物的生存需要适宜的环境。 难点:通过观察,分析蜗牛的生存需求,以此为根据设计并建造蜗牛的栖息地。 【教学准备】 教师:蜗牛、生物盒(有孔)、石头、树叶、树枝、土壤、苔藓、喷水壶、食物、记录单等 学生:寻找蜗牛,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 【教学过程】 时间分配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3分钟 课前谈话第一次见面,邀请大家到孙老师的家里来做客,你看到了什么?(出示图片:床、窗户、灶台、水壶)2.有了它们,能让我们生活的家更舒服。 通过课前谈话,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3分钟 聚焦今天,老师带来了蜗牛。你平时有没有见过蜗牛?哪里见过?(公园、草地、菜地……)你们喜欢蜗牛吗?想不想养一养他们?为了养蜗牛,我们要给它们建个家(出示课题:给蜗牛建个家)那蜗牛的家里需要什么呢?为什么?我们的想法可真多,同学们可以保留自己的想法,一会儿在建家的时候去实现。 通过问题调动学生生活经验,聚焦课题:给蜗牛建个“家”。 35分钟 探索研讨那刚刚我们讲的这些,是不是蜗牛所需要的呢?接下来,我们通过一段视频看一看(播放视频)(指向生存空间、食物、水源、空气、环境等,教师板书,形成班级记录单)(5分钟)看过视频,你觉得刚才我们讲的这些,是不是蜗牛需要的?(是)根据我们的想法,老师今天带来了这些材料,请大家快速的认一认这些材料,看看你都熟悉吗?有没有不认识的材料?有了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给蜗牛建家了,但是刚才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统一小组的想法,请大家现在先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想法,给蜗牛设计一个家。活动1:设计我们来看看怎么设计:①选一选:将材料袋中的材料卡片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