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282554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25张PPT)

日期:2025-09-24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8次 大小:69487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统编,发展,PPT,25张,课件,挫折
  • cover
(课件网) 回顾苏联(俄)的发展历程 苏联的经济建设之路 苏联的经济改革之路 苏俄建立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新经济 政策 苏联模 式形成 苏联模式 1917 1918 1921 1928 1936 1953 1991 第一个五年计划 斯大林模式 (或 苏联模式) 政治上: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忽视民主法制建设。 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列宁 斯大林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学习目标 1.了解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知道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苏联的改革,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唯物史观) 2.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基本史实,总结出改革失败的共同点,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3.通过比较苏联三次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分析改革失败的原因,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看待历史史料。(唯物史观) 4.通过分析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了解其原因与影响,体会社会主义改革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唯物史观)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 东欧八国 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国 亚洲六国 中国、老挝、越南、朝鲜、蒙古、柬埔寨 社会主义力量逐步壮大。 表现:从一国到多国 阅读教材,结合地图简述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 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的革命党人终于推翻了美国扶持的政权,成立了古巴共和国。 1960年,古巴和苏联恢复了外交关系。 1961年4月16日,卡斯特罗宣布古巴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表现: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表现:从一国到多国 经互会旗帜 目的:为了适应冷战需要,应对马歇尔计划 影响: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措施1:1949年,建立“经互会” 措施2:加强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苏联模式全方位改造 表现:.推广苏联模式 苏军坦克进入布拉格 实质:是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2 ①1953年,赫鲁晓夫改革 ②1964年,勃列日涅夫改革 ③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 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及结果。 阅读教材,列举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及结果。 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 勃列日涅夫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经济改革,效果不佳。 政治改革,局势失控…… 苏联为什么要改革? 苏联模式给苏联带来严重危机 国内农业状况堪忧 工业领域暴露越来越多的问题 斯大林个人崇拜问题 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改革的根本原因: 改革的直接原因: 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契机 改革的其他原因:二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相对稳定,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苏联怎么改革的?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广种玉米,……等等。 材料一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普遍种植玉米,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违背自然规律,有很大的盲目性,不能实事求是…… 赫鲁晓夫 启示:改革必须符合国情、实事求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