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古代,边疆的夜晚总是充满了孤寂与思念。那广袤无垠的大漠、清冷高悬的明月,以及随风传来的声声羌笛,不知触动了多少戍边将士的心弦。王之涣曾感叹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诉说着戍边生活的荒凉与无奈;范仲淹写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道出了边塞的萧瑟和将士们的思乡之情。今天,让我们走进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一同感受在那月夜下的受降城,又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与深沉的情感。 学习目标 了解李益的生平经历、诗歌创作风格,知晓中唐时期的社会背景。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与节奏美,提升诗歌朗读技巧。 体会诗歌中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感受诗人对战争下人们命运的关注,培养珍惜和平、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 作者介绍 李益,字君虞,唐代诗人。大历四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他以边塞诗作出名,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其诗风豪放明快,音律和美,多写边塞生活,内容丰富,既有描写塞外风光的壮丽,也有反映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和战争的残酷,对后世边塞诗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代表作有《塞下曲》《从军北征》《夜上受降城闻笛》等。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中唐时期,当时唐朝边境战事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受降城是唐朝为防御突厥而筑的三座城,分别为东、中、西受降城。李益曾在北方边塞生活多年,对边塞的风土人情、戍边将士的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在一个月夜,诗人登上受降城,看到大漠、明月,又听到远处传来的笛声,触景生情,心中涌起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戍边将士命运的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题目解读 “夜” 点明了时间,为诗歌营造出静谧、清冷的氛围 “上” 表示登上,说明诗人的行动 “受降城” 交代了地点,是唐朝在边境所筑的军事要塞,承载着战争与戍守的历史 “闻笛” 则是事件,听到笛声是引发诗人情感的关键。 整个题目简洁地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在夜晚登上受降城听到笛声后,诗人有着怎样的感受和思绪呢? 文体介绍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一首七言绝句,属于近体诗。七言绝句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在初唐逐渐定型,至盛唐达到鼎盛,中唐时期依然被广泛运用。它全篇共四句,每句七个字,讲究平仄、押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严格对仗)。七言绝句短小精悍,语言凝练,能够以简洁的文字、巧妙的构思和丰富的意象,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悠远的意境,便于诗人抒发瞬间的感受和情感,是古代诗歌中极具艺术魅力的一种体裁。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 解读赏析 / / / / /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诗歌开篇,诗人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画面。“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回乐烽前的沙地比作雪,把受降城外的月光比作霜。沙漠在月光的照耀下,一片银白,如同皑皑白雪;月色清冷,又似深秋的寒霜。这两个生动的比喻,不仅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沙漠的荒凉、凄冷,也营造出一种静谧、孤寂的氛围,为后文抒发思乡之情奠定了情感基调。同时,“沙似雪”“月如霜” 从视觉角度勾勒出边塞的独特景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清冷与孤寂。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后两句由景及情,写在这清冷孤寂的月夜,不知从何处传来了悠悠的芦笛声。“不知何处”,增添了笛声的神秘和突然,在寂静的夜晚,这笛声更显得悠扬而凄凉。“一夜征人尽望乡”,则直接抒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一夜” 说明时间之长,将士们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