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30196

14 从军行(之四) 教学设计 (3)

日期:2025-10-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5次 大小:97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从军,之四,教学设计
  • cover
14 从军行(之四)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根据意象判断诗歌的题材; 2、通过意象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 3、把握边塞诗常见主题。 2学情分析 初中已经接触过较简单的边塞诗,对此类诗歌思想内容有一定了解。但是对于通过意象把握诗歌主题情感还需要深入学习。 3重点难点 边塞诗思想内容的鉴赏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引入新课 1、展示边塞图片,配以《关山月》乐曲,让学生感受边塞独有的特色,并找出画面中典型的事物。 2、归纳边塞的典型意象: 景:落日、黄昏、秋风、冬雪、寒雁、玉门关、天山、阴山、古道、大漠、黄沙 物:羌笛、琵琶、号角、鼓、战马、烽火、旗、干戈 人:戍卒、征夫、将军、思妇 乐曲:关山月、杨柳曲 3、边塞诗产生的背景: 唐初,东突厥、吐谷浑、吐蕃等不断侵扰,民 出卷网族之间战事不断。一部分仕途失意的文人,便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新出路。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在边塞生活过,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诗人利用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特定的景物中来反映特定的主题。 4、边塞诗回顾: 《出塞》、《凉州词》、《从军行(其四)》 5、边塞诗的主旨: (1)对将帅腐败无能的讽刺,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之情。 (2)同情战士疾苦,表现战士归家无门的悲哀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充满厌战、反战情绪。 (3)表现诗人忠君爱国、投笔从戎、杀敌建功的决心,充满民族自豪感。 活动2【讲授】二、鉴赏《从军行》 1、学生齐读诗歌 2、指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情读 如何读懂诗歌,理解内容? 3、教师范读,学生感受 4、学生试读,激发情绪 5、小组探讨,合作解决以下问题: (1)“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这幅黄昏边塞图中寄寓了什么样的感情呢? (3)“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表现了戍卒怎样的情感? (4)诗人运用了什么特别的手法来表现戍卒的情感? 6、小结:本诗前三句叙事,后一句抒情。叙事 出卷网连贯性较强,实写所见所闻,真实感人,同时以音乐入诗,更能表达深情。而抒情则虚写,想象征人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这也是曲笔的表达技巧。 全诗表达了戍边战士怀乡思亲的真挚感情。 7、本节课知识要点归纳。 活动3【活动】三、拓展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金河:又称黑河,流经内蒙中部,入黄河 出卷网。 玉关,即玉门关,为古时通西域要道。[2]策:马鞭。[3]青冢:王昭君墓,属唐管辖,但为胡域。 [4]黑山:又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呼和浩特附近。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2、比较阅读:王昌龄《从军行》(其一)与李白《塞下曲》在抒情上各有何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异同?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