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30198

14 登高 教学设计 (1)

日期:2025-10-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9次 大小:1315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登高,教学设计
  • cover
《登高》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诗歌无非景情两端”,教与学的关键是 出卷网感受景,品味情。依次为抓手锻炼理解能力、培养鉴赏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审养。文字是景、情的载体,我们可以从诗歌的意象入手,看作者如何用妙手挥洒、布局、剪裁,或写意一副水墨山水、淡岚暮霭,或呈现一派明媚春光、嫩柳初荷,或绘就一张落木萧萧、千山肃杀等等。我们可以看景会意,也可以因言悟意,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我们可以驱遣自己的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也可以精骛八级 心游万仞。老杜是“众体皆备,各体俱工”,善于在尺幅之间造磅礴气象,他的诗歌炼字精深、涵盖深远。杜甫的《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杜甫诗歌“景中有情,情中有兴寄”,惟其如此,诗言志才有了着落。这也是老杜的诗歌折煞时人,领骚万代的缘由。虽然诗言志,但是“志”在作者的咏叹中,在作者言近旨远的字里行间里,这可以作为一个切入点进行讨论,老师要相机引导,恰当点拨。再者,老杜在语言上是讲究“语不惊人死不休”,炼字、炼句、炼意,这也是高考诗歌鉴赏的一个着力点。当然也是平时教学的一个重点。 【教学目标】   1.言:由言入手,读诗歌,找意象,把意象分类。 理解本诗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及绘景、抒情之法。   2.悟:读思结合,想象、组合、叠加意象。 3. 意: 之一:理解作者是触景生情还是以情驭景。 之二:说说作者用何法抒何情。 之三:感受杜甫心系苍生、身忧家国、志济天下的伟大情怀。   【教学方法】 诵读、品评、问题探究等。   【教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设计】   方案A   一、诵读感知先有情   1.教学蓄势:播放《唐之韵》朗读片段,指导学生配合乐曲《哀郢》朗读。   2.移情想象:假如你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 出卷网杜甫,此时流落夔州,年已55岁(去世前三年)。秋日的一天你登高远望,“面对”洪涛滚滚的秋江秋景,不禁忧时伤世,万般悲慨涌上心头……请带着这样的想象再读诗歌。   二、寄意遥深“三秋图”   有评者把此诗概括为“三秋图,杜甫心”。“三秋图”寄意遥深,“秋”字蕴涵丰富,除了指季节之秋外,请再究深意。   研习:“三秋图”,“秋”不仅是季节,也 出卷网是心境,不仅是自身遭遇,也是国家前途。季节之秋———秋风正劲,长天高远,猿猴哀鸣,飞鸟盘旋,天地间阔大苍茫、凄凉清冷的景象,皆传达出秋之凄冷;生命之秋———落叶是衰老的象征,“萧萧下”隐含着诗人心情的下坠,他感叹自己的生命也到了晚秋,面对滚滚长江,永恒的自然更令人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国运之秋———战乱虽已平定,盛唐景象不再,国事颓败,触动了诗人忧时伤世之感。此诗明写季节之秋,其中也渗透着生命之秋与国运之秋,三者交汇浑融,诗意也由此深沉博大。   三、 忧思沉郁“杜甫心”   1.本诗诗眼为哪一字?(悲)   2.本诗都体现了哪些悲意?   研习:引宋人罗大经评“ 出卷网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   3.如果说“登高之意悲九重”的话,还有一重悲指什么?   研习:想为国事尽力而不能,想借酒浇愁而不得———让杜甫悲愁郁结,不得排遣,更是悲上加悲!   4.以“我看到了一个_____的杜甫”写一段话表达感悟,力求精彩,先小组再全班交流。   这是一个发散点,也是杜甫精神世界的 出卷网“眺望点”。示例:杜甫被尊为“诗圣”,不仅在于“杜律最工”,更在于诗中跳动着一颗赤诚的“杜甫心”。即便贫病漂泊仍身忧国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