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高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对待人生的态度,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2、熟读成诵,能够在课堂上背诵出来。 3、体味作品的风格。 2学情分析 1、农村学校,学生基础较差,不具备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 2、重新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组织语言答题的能力。 3重点难点 把握诗歌情与景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登高 1.文体常识 (1)律诗。律诗属近体诗。近体诗用字讲平 出卷网仄,句数有定,讲究用韵,有一定的规律。律诗由四联(八句)组成,每句五个字的称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颔联、颈联须对偶;二、四、八句的末字同韵。 (2)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 出卷网首,短小精萃。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称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称为七言绝句。各句用字平仄有定;二、四的末字同韵,各句不必对偶。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 2.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区),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擅长律诗,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1400余首。 3.写景抒情诗:往往有景有情,情景结合。诗人通常借助登高所见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寓情于景,来抒发诗人储蓄而复杂的主观感情的诗作。但鉴赏时,只要抓住景物及选用这些景物的目的,景和情的结合方式等,其余就不难把握了。如:杜甫《登高》。 4.作品背景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 出卷网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抑郁之情,他抱病登台。 活动2【讲授】课文感知:诵读全诗,理解概括每联写什么内容: 首联:一片秋风萧杀,凄凉冷清之景,鸟儿在狂风中盘旋。 颔联:落叶纷纷,无边无际在秋风中飞舞,长江之水,奔流不息,滚滚东逝。 前两联写“秋临大地”之景,为全诗奠定“沉郁悲凉”感情基调。 颈联“片言百意,内涵丰富 “万里” 登高望远,视野的 出卷网广阔 离家之远 “悲秋” 季节的凄凉萧杀 内心之悲 “常作客” 四季更替,秋季又再临大地 常年漂泊客居异乡 “百年” 内心沉郁压抑之久 年老齿暮,壮志未酬 “多病” 作者体弱多病 家国内外忧患之多 “独登台” 无亲朋在身边,身心孤独 难以得到赏识认可 尾联:作者直言内心复杂和愁苦:精神上 出卷网,国家前途和自身命运的举步为艰,令诗人愁苦怨恨以致两鬓白发;物质上,生活上的潦倒与病痛让诗人连想借酒消愁都无法实现。 主旨:全诗通过描写诗人登高所见,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和壮志未酬的复杂感情,体现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活动3【活动】探究与点拨 1、思考:诗人的复杂感情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常年客居异乡的悲苦。 二、晚年多病失友的孤独。 三、战乱苦难的国仇家恨。 四、壮志未酬的潦倒愁苦。 2、阅读《登高》,回答:①前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