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2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先多次诵读,在详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慢慢引导学生理解把握诗人抒发的深刻感情。 3重点难点 了解诗人的际遇,体会诗人的心境,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登高》 请同学们先看一副对联,是哪个历史人物? 上联:世上疮痍,诗中哲圣 下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副对联,这16个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学习一首诗歌要了解其为人。那么老师很想听一听大家的心目当中,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可以结合所学诗歌阐析,学生畅所欲言。)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 二、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1、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大声朗读,注意字音、停顿。 2、请学生读。师生点评。 3、教师指导朗读:字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缓急。 4、请学生再读。师生点评。 5、全班齐读。 研读鉴赏 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作者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明确】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展示一幅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秋景。为全诗的“悲秋”定下了基调。 你怎样理解颔联所用的词语特征? 【明确】“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不尽”,拓展了长江的勃大,“滚滚来”,又渲染了激流的态势。这一联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雄浑,对人们的触动不仅仅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也让人想到了生命的易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这一联对仗精工,沉郁悲凉,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被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如何理解前两联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猿鸣———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落木———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4、后两联主要抒发诗人的“悲秋”愁绪,这里的“悲”包含了哪些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一可悲,他乡作客;二可悲,长年作客; 三可悲,万里作客;四可悲,寒秋作客; 五可悲,暮齿无为;六可悲,亲朋亡散; 七可悲,孤独登高;八可悲,身患疾病。 这种种的可悲,使诗人倍感身世的凄凉。 情感: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明确】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