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302570

十三 《荷塘月色》课件(共70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日期:2025-09-22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49次 大小:2181748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十三,模块,基础,高教,语文,中职
  • cover
(课件网)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色》。 荷 塘 月 色 朱自清 目录 基础知识 壹 字词理解 贰 整体感知 叁 内容赏析 肆 名家赏析 伍 壹 基础知识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1934年出版 散文集《欧游杂记》,成为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壹 基础知识 作者旧照 相关图片 1978年秋,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逝世三十周年时,将原清华园内的古亭命名为“自清亭”,以示纪念。 清华园中的荷塘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创作背景 壹 基础知识 贰 字词理解 贰 字词理解 xiè pì duó wěng mí niǎo nuó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娜 sè bó qiàn yuàn zhào liǎn jū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櫂 敛 裾 fàn zhuì shāo xì hān wǎn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叁 整体感知 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叁 整体感知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去荷塘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 第4段 月下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9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0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 (情) 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题) (景) 第三部分(7-10):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情) 叁 整体感知 肆 内容赏析 找出文章中表示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理清作者心情变化过程。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4、5、6段集中写荷塘景色,未直接表达心情,但作者在这寻得了片刻的宁静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片刻宁静得而复失,过渡极为自然)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心境回到现实) 作者的行踪: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四周惦念江南 心里颇不宁静 独出家门 小径漫步 荷塘四周 从空间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 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求得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心境回到现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