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30541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课件

日期:2025-10-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2次 大小:23709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人之,于国,孟子,课件
  • cover
课件14张PPT。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孟母三迁买 肉 啖 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和天命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简介 (1)弃甲曳( )兵 (2)数( )罟( )不入洿( )池 (3 ) 鸡豚( )狗彘( )之畜( ) (4)谨庠( )序之教 (5)申之以孝悌( )之义 (6)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7)涂( )有饿殍 ( )yè tú,同“——— tún zhì cù gǔ xiáng Bān,同“斑” piǎoxù字音梳理wūtì整体把握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课文分析 1、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民不加多。” 2、梁惠王的“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3、为什么梁惠王渴望“民加多”?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因此兵员缺乏、劳动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4、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本质?虐民暴政 5、如何能做到“民加多”? “王道"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王道之始 6、思考:用“王道”统治国家的具体措施是什么?最终国家是怎样的局面?王道世界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