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319406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月夜忆舍弟》课件(共33张PPT)

日期:2025-09-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0次 大小:273767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统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 cover
(课件网)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 杜甫诗歌知多少?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字正腔圆地读: 要求读准诗句中每一个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shù yàn sàn 吟读,感知音韵美 2、有板有眼地读: 要求读顺诗句,读出五言的音律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吟读,感知音韵美 3、原汁原味地读: 诗有它的平仄规律,我们按照平仄的规律来读,就能读出一定的味道。 读出这份离散、这份牵挂、这份思念。 吟读,感知音韵美 译读,感知意境美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意象: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 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月夜忆舍弟》 舍弟: 杜甫有四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戍鼓: 断人行: 边秋: 一雁: 译读,感知意境美 家弟。 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分散: 无家: 译读,感知意境美 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一作“羁旅”。 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长: 不达: 况乃: 未休兵: 译读,感知意境美 一直,老是。 收不到。达,一作“避”。 何况是。 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 李光弼激战。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译读,感知意境美 明确:他听到了戍鼓声和一雁声。 夜深了,戍鼓敲起来,街道上静悄悄的, 这时候听到一声大雁的叫声,凄凉、孤独、 忧伤便油然而生。 品读,品诗意象美 1、请你静静朗读《月夜忆舍弟》,想一想,杜甫听到了什么?这些声音让杜甫产生怎样的情绪?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 提示:杜甫听到了/看到了......,诗人生发了......的情绪。 明确:战争频繁,战事紧张,戍鼓一敲, 人们立刻消失。 一雁,是孤雁,是失群之雁。古人就说“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夜深人静间,孤雁一声鸣叫,更是让人心生凄凉。 品读,品诗意象美 2、从”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中你读到了什么? 3、在《月夜忆舍弟》中的这个“雁”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雁的意象大约有五种,同学觉得哪个更符合本诗?为什么? 悟读,品诗情感美 雁的意象: (一)触发乡情、亲情,抒写游子思妇的绵绵思念; (二)代指书信、音信; (三)比拟自身,表现落寞孤单之苦; (四)状写景物高远寥廓; (五)渲染气氛,写悲壮凄凉之景; ①我觉得是触发乡情、亲情,抒写游子思归的绵绵思念。因为题目就叫《月夜忆舍弟》,这是一篇怀念亲人的诗歌啊。 ②也可以是比拟自身,表现落寞孤单之苦。杜甫此时很寂寞,没有弟弟在身边,觉得自己就是离群的大雁。 悟读,品诗情感美 ③还可以是渲染气氛,写悲壮凄凉之景。因为诗歌是写他思念弟弟,所以要先渲染气氛,然后才能将他的思念写出来。 ④状写景物高远寥廓也可以啊,人在辽阔的环境中容易感受到忧伤。 悟读,品诗情感美 秋风萧瑟、秋意凉凉,秋天、边关、戍鼓、孤雁鸣叫,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