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坚持“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用课文学语文”的理念,以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整合”思想为策略,坚持“一课一得”的做法。抓住本课在表达上最显著的特点———使用了对比手法,创新性地展开教学,让学生习文悟法,提升语文能力。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关注人物的命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读出来。 3.认识对比手法,并了解其作用。 【重点难点】 在阅读中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学习运用对比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1.设计先学单,让学生自主学习。 2.课前,学生阅读两篇文章:一是六下主题丛书四《海那边的故事》第2-10页《雏菊》;二是学生作品《绽放的幸福之花》。 (设计意图: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把要学习的内容首先布置给学生自己去学习,课堂教学时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这就是“先学后教”。)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提出“对比” 1.先写一个中等大的“对”字,问学生这个字是大还是小,再写一个很小的“比”字,问“对”字是大还是小。 2.师: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方法,作家就常常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文学创作,使人物形象鲜明,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就是运用对比法的高手。今天我们就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学习了解这种奇妙的方法。 (设计意图:能形象直观的形式快速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节约了时间,体现了高效课堂的思想。) 二、整体感知,指向“对比” 1.检查先学,说说本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交流汇报,指名回答。 3.思考:读了这个童话故事后,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预设一:“幸福”的女孩。(师:你已进入了美妙的童话世界了。还有不同意见吗?) 预设二:“可怜”的女孩。(师:你一定是个爱脑筋的孩子,文中明明说这位小女孩“多么幸福”,你却认为她可怜,其中必有原因。)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大处着眼,板块着手,避免细枝末节的繁琐提问与分析讲解。) 三、理解感悟,认识“对比” 1.师:作者既写了小女孩的可怜,又写了她的幸福,小女孩到底是幸福还是可怜呢?我们先来看看文中所写的幸福是什么。 2.投示,读一读: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师:小女孩“曾经的幸福”是什么呢?咱们先来找一找她的第一次“幸福吧”。 3.理解第5自然段,引导思考:这幸福是真的吗?不是的,这是幻象,是在头脑中出现的虚幻的景象。然而小女孩的幻象就是她内心的独白,就是她的渴望。聪明的同学们,从幻象中可以看到小女孩想得到什么?现实是怎样的呢? 小结:这里作者用美好的幻象与悲惨的现实进行了对比,使读者更明白小女孩内心的需求,在幻象与现实的比照中激发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板书:美好的幻象、残酷的现实 4.指导感情朗读。 师:这段话非常生动感人,请按你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吧。 (1)投示内容: 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2)指名读,教师范读。对比点评。 (因势利导:A.头脑中要有“画面感”,不宜读得像抒情诗一样,因为这是在讲故事。B.幻象的内容是惊喜的、快乐的、美好的;现实的内容要读得清楚明确,如同人清醒过来了一样。) 再指名读。 (设计意图:语文的课堂不能没有琅琅的读书声,但也不能盲目地读。这里进行读的训练,把理解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