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SAS”条件。 3.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应用过程中,能够有条理地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一角,那么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呢?每种情况下得到的三角形都全等吗? 两种情况:(1)两边及夹角; (2)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 不都全等。 尝试·思考 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一定全等吗 如果“两边及一角”条件中的角是两边的夹角,情况会怎样呢?比如三角形两条边分别为 2.5 cm,3.5 cm,它们所夹的角为 40°,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 2.5 cm 3.5 cm 40° 2.5 cm 3.5 cm 40° 3.5 cm A B 40° C D 2.5 cm 全等 知识点1 边角边(SAS) 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角边”或“SAS”。 “SAS”书写格式及图示: 所以 知识点2 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用尺规作这个三角形 已知线段a,c,∠α,用尺规作△ABC,使BC=a,AB=c,∠ABC=∠α。 a c α 1. 作一条线段BC=a。 2. 以点B为顶点,以BC为一边,作角∠DBC=∠α。 3. 在射线BD上截取线段BA=c。 4. 连接AC。△ABC就是所要求作的三角形。 B C D A 尝试·交流 如果“两边及一角”条件中的角是其中一边的对角,情况会怎样呢?比如三角形两条边分别为 2.5 cm,3.5 cm,长度为 2.5cm 的边所对的角为 40°,情况会怎样呢? 两边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对边的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知识点3 选择合适的方法判定三角形全等 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SSS,ASA,AAS,SAS 1. (宜宾中考)如图,已知OA=OC,OB=OD,∠AOC= ∠BOD。试说明:△AOB ≌△COD。 O B D A C O B D A C 2.如图,BC∥EF,BC=BE,AB=FB,∠1=∠2,若∠1=60°,求∠C 的度数。 解:因为∠1=∠2,所以∠ABC =∠FBE 。 在△ABC 和 △FBE 中, BC = BE, ∠ABC = ∠FBE, AB = FB, 因为 所以△ABC ≌△FBE (SAS)。 因为∠C =∠BEF。 又因为 BC ∥ EF, 所以 ∠C =∠BEF =∠1 = 60°。 1.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2.求证三角形全等时,根据所证三角形中已知的边和角,选取相应的判定方法。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课题 第3课时 判定三角形全等(SAS)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教学内容 课本P102-104 教学目标 1.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条件。 2.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角形“边角边”的全等条件。 难点:用三角形“边角边”的条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量角器、直尺 教与学互动设计(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学过哪些方法判定两三角形全等? 学生回答:SSS,ASA,AAS三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教师提问:根据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至少需要三个条件,除了上述三种情况外,还有哪种情况? 学生活动:已知三个条件,除三条边、两角一边的情况,学生容易得出还有两边一角的情况。 教师活动: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一角,那么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呢?每种情况下得到的三角形都全等吗?我们这节课就来探究一下(教师板书课题:第3课时 判定三角形全等(SAS)) 回顾已经学习过的判定三角形全等的三种方法,进而引出新的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 2.实践探究,学习新知 【探究1】 尝试·思考 如果“两边及一角”条件中的角是两边的夹角,情况会怎样呢 小组合作,选择两条线段和一个角作为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并用尺规作出这个三角形。你作的三角形与同伴作的一定全等吗 学生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