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课题 第3课时 角平分线的性质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教学内容 课本P130-133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2.探索并掌握角平分线的定义及其相关性质。 3.能够灵活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难点:利用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 教与学互动设计(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角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角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请指出它的对称轴。如图,将∠AOB对折,你发现了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通过折纸的方法作角的平分线;教师与学生一起动手操作,展示学生作品。通过折纸及作图过程,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结论。 结论:角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是∠AOB的平分线。 教师活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角平分线的相关性质(教师板书课题:第3课时 角平分线的性质)。 体验角平分线的简易作法,并为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引出做铺垫。 2.实践探究,学习新知 【探究1】 【归纳总结】 角的轴对称性: 角是轴对称图形,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探究2】 尝试·思考 如图,OP是∠AOB的平分线,点C是OP上的任意一点。在∠AOB的两边上画出以OP所在直线为对称轴的一组对应点D和D',连接CD和CD'。 (1)你认为线段CD和CD'之间有什么关系 说说你的理由。 (2)特别地,当CD⊥OA时(如图5-20),CD'与O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为什么 此时,线段CD和CD'之间还有(1)中的关系吗 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出示问题,让学生在前面所画角的基础上,折一折,观察、思考、发现结论并与同伴交流。 【归纳总结】 角平分线的性质: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教材例题】 例3 已知∠AOB,请用尺规作∠AOB的平分线。 师生活动:学生首先进行自学,然后请两位同学到背板板演,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进行尺规作图.教师巡视,适时强调写出规范的己知、求作,完后学生互相检查。 作法: 1.在OA和OB上分别截取OD,OE,使OD=OE。 2.分别以点D和点E为圆心,以大于DE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AOB内交于点C。 3.作射线OC。 OC就是∠AOB的平分线。 教师提问:你能说明这样做的道理吗? 学生活动:经过前面的探究过程,学生容易想到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BOC=∠AOC,证明过程如下: 在△COD和△COE中, 因为OE=OD,CD=CE,OD=OE, 所以△COD≌△COE(SSS)。 所以∠BOC=∠AOC,即OC是∠AOB的平分线。 让学生通过折纸,交流讨论,加强对角平分线性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依据课本上例题的作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尺规作图,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尺规作角平分线。 .3.学以致用,应用新知 考点1 角平分线的性质 例1 如图,在Rt△ABC中,BE平分∠ABC,DE⊥AB,垂足为D,AC=3cm,那么AE+DE的值为( ) A.2 cm B.3 cm C.4 cm D.5 cm 答案:B 考点2 角平分线的画法 例2 如图,Rt△ABC中,∠C=90°.作∠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D.(要求:尺规作图,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解:以点A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交AC与AB两点E、F,在以这两点E、F分别为圆心,大于这两点EF的距离一半为半径,交∠CAB内一点P,过A作射线AP,交BC与D,如图。 通过例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角平分线的性质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成技能。 4.随堂训练,巩固新知 1.如图所示,点P是∠BAC的平分线AD上一点,PE⊥AC于点E,已知PE=3,则点P到AB的距离是( ) A.3 B.4 C.5 D.6 答案:A 2.如图,两个班的学生分别在M、N两处参加植树劳动,现要在道路AB、AC的交叉区域内设一个茶水供应点P,使P到两条道路的距离相等,且使PM=PN,有一同学说:“只要作一个角平分线、一条线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