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351516

20《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04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5次 大小:190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
  • cover
20《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科普童话。内容上,以小壁虎借尾巴为线索,介绍小鱼、老牛、燕子尾巴的不同功能,传递科学知识 ;语言上,采用反复对话形式,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结构清晰,便于学生理解故事发展。其将知识与趣味结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语言表达,培养观察、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1. 已有基础:已掌握拼音识字、看图识字等方法,上学期《小蜗牛》学过基础图文猜读;熟悉对话体童话,能借助重复句式理解内容;部分学生知道壁虎断尾再生现象,还有很多孩子没见过壁虎断尾逃生的画面,不了解这一科学知识。 2. 发展空间:需从单纯“猜读音”(上册)升级到“音形义综合推测”(如通过“扌”猜“拨”与手有关),需训练从多幅插图和长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 3. 潜在困难:抽象字形理解存在困难,如“房檐”一词需结合插图+实物图片辅助认知。同时处理文字、注音、插图信息时可能出现注意力分散。 教学目标 1.识字能力:重点训练“猜读策略”,通过插图猜测“墙壁”等字义;分析形声字“蚊、赶”等字的构字规律猜读生字;结合动作演示和生活经验理解“挣断、拨、甩、摆”等动词。 2.科学认知:通过童话了解动物尾巴功能(鱼尾划水/牛尾赶蝇/燕尾掌舵),实现课标“阅读浅近的童话,向往美好情境”的目标。 教学重点 1. 能正确认读“壁、借、咬”等生字,会写“赶、边、过”等汉字,积累“摇尾巴、甩尾巴”等动词短语。 2. 梳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意思。 教学难点 1.借助图画、汉字构字特点、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猜测生字的字音和字义;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认读“壁、咬、赶”等生字,认识偏旁“走”字旁;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赶”“边”“过”这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故事内容,说出壁虎、小鱼、老牛、燕子等不同动物的尾巴有不同作用。 3.能读出小壁虎恳求、伤心等不同语气,借助插图和同学分角色演一演《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 教学方法 1. 创设故事情境: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的情景,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 2. 直观演示法:出示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理解“墙壁”“屋檐”等词语。 朗读感悟法:通过分角色朗读、师生对读,体会小动物的情感,理解小壁虎的礼貌体现在方方面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小壁虎”打招呼 发布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要走进第八单元的学习, 这节课我们就要进入动物王国之旅!引出本单元学习的课文。 看图猜尾巴,认识“小壁虎”:出示动物尾巴图,看图猜动物。(《比尾巴》旧知,链接新课中动物的尾巴) 出示壁虎图片和词语“壁虎”,简单介绍小壁虎这种动物。 教师介绍小壁虎这种动物:是一种爬行动物,身体扁平,背部暗灰色,表面有细鳞,四肢很短,趾底有吸盘,可在墙壁上迅速爬行。有一条细长的尾巴,这条长尾巴可有用啦!我爬行的时候就要摆动尾巴,摆动得越快,爬得就越快。可是有一天,长尾巴不见了,怎么办呢?赶紧翻开课文读一读这个故事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小壁虎借尾巴》)赶紧翻开课文看一看吧!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尾巴”这个关键词唤醒旧知,勾连“借尾巴”新知,在有趣的“猜尾巴”游戏活动中开启新课学习。) 二、初读感知: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听完壁虎的话,大家是不是很好奇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看看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不见的,最后又怎么样了呢? 2.揭示课题并板书《小壁虎借尾巴》,讲解“壁、借”两字,组词“墙壁、借用”,提问:看见这个题目,你能猜出小壁虎最喜欢待在哪里吗?(答案:墙壁上) 3.图上这只小壁虎趴在墙壁上,所以我猜这个字读“壁”。 (板书方法:借助图片。) 4.师小结:小壁虎喜欢趴在墙壁上,所以它才叫“壁虎”。出示“墙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