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35216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22课《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2次 大小:1691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教,七年级,上册,单元,22课,看云识天气
  • cover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寿县寿春中学 江明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的谚语,增长生活常识。 3、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3、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 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中有这样两句“ 出卷网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其用谐声双关来表情达意因而显得新颖、可喜。那么,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测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习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板书文题) 二、走近作者,资料助读 (一)作者简介:见《基础训练》 (二)说明文知识简介 1、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 出卷网、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性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做出科学的说明的文体。它既不像记叙文那样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也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说明文通过说明客观事物,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 2、说明文的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 (3)根据写作目的:实用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文。 三、速读文本,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画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理解。 2、扫清字词障碍。 投影显示: (1)注音: 鳞(lín)波 峰峦(luán) 一霎(shà)间 点缀(zhuì) 绫(líng)纱 弥(mí)漫 月晕(yùn) 崩塌(bēng tā) 3、梳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具体介绍云的形 出卷网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我们还可以根据……天气的情况”是过渡句。)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方法和局限性。 4、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思考: (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词语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说明角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3)文中第2段写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揭示了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4)与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具体细致的介绍相比,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2)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 出卷网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标示说明角度发生变化。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3)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下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第3段对应第 出卷网2段中的“薄云”“晴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