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课题 2.4 增加船的载重量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增加船的载重量》是小学科学物质科学领域中关于物体沉浮与浮力知识的拓展深化课程。它建立在学生已初步了解船的基本构造以及浮力原理的基础之上,着重引导学生探究如何通过改变船的相关因素来提升其载重量。教材通过一系列实验活动,如改变船的形状、调整船的体积等,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因素对船载重量的影响,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工程实践思维,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浮力等科学概念的理解,为学生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力学知识和工程应用奠定坚实基础,也有助于学生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船舶运输等实际现象紧密联系起来。 学情分析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烈的时期,对周围世界充满探索欲望。经过前期学习,他们对船和浮力已有一定认识,但在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方面仍存在不足。在动手操作能力上,学生具备一定基础,能够完成较为简单的实验操作,但在复杂实验设计和精准操作方面还有待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已具备初步的合作意识,但由于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在团队中表现出较强的主导性,而部分学生参与度较低。此外,学生在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科学规律方面的能力参差不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针对性指导,以确保全体学生都能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探究活动中。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深入理解船的载重量与船的形状、体积、材料等因素密切相关,明白这些因素如何通过影响浮力来改变船的载重量。 (科学思维)通过对增加船载重量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找出影响船载重量的关键因素。 (探究实践)能够运用具体尺寸进行设计和制作不同底面积的铝箔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和结构,提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态度责任)培养勇于创新、敢于尝试的科学精神,在面对实验失败时,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认真分析原因,不断改进实验方案。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发现船的载重量不仅与船的材料、结构、货物放置的位置等多种因素相关,还和船的体积大小相关。当材料相同时,船型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 难点:根据计算和测试结果,解决实际问题,增加船的载重量。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三张12×12厘米的铝箔(厚度70微米以上更易操作)、垫圈、弹珠、刻度尺、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等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情境与问题 1.回顾:橡皮泥和铝箔是在水中会下沉的材料,把它们做成船型后,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增大了,因而更容易漂浮到水面上。 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越来越大的船来满足交通和运输货物的需要。船的技术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3.船的载重量与什么有关?引出课题:增加船的载重量。 探究与发现 活动1:设计不同底面积的铝箔船 1.教师出示铝箔,提问:用三张边长为12厘米的正方形铝箔做成小船,你准备怎样增加船的载重量? 2.教师出示教科书中的不同底面积的设计图,以其中一张设计图为例,指导学生在这张12厘米的铝箔上确定船的底面边长和船舷的高度。 3.学生小组交流设计思路,将三只不同底面积的船的设计图画在活动手册上。 活动2:根据设计,制作3艘铝箔船,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1.提问:按照自己的设计图折叠铝箔船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制作铝箔船,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完成制作后,教师出示体积计算公式:体积=底面积×高,并引导学生计算每只铝箔船的体积。 活动3:用弹珠或垫圈模拟货物,比较哪一艘船的载重量大 1.将制作完成的铝箔船放入水中,要求逐只测试。放入垫圈时动作要轻,垫圈摆放要均匀,最后一个使船沉没的金属垫圈不计算在内。 2.测试三只铝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