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说的是谁呢?是杜甫。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诗,感受一下他的情怀。 新课导入 杜甫 春望 行业PPT模板http:///hangye/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结合注释,读明诗歌的内容。 2.能结合创作背景,通过诗歌所描绘的景物特征去探究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知人论世,通过对杜甫不同时期不同作品的分析,读懂杜甫一生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目标 作者 杜甫 字 子美 号 少陵野老 朝代 唐 评价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作品风格 以古体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诗作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称为“诗史” 。 代表作品 《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作者简介 杜甫人生阶段 01 35岁以前 读书与漫游时期,初定理想,积极进取,诗风热情奔放 02 35岁———44岁 困守长安时期,仕途坎坷,生活困顿,对朝廷政治有新的认识,开始关注民生,诗风“沉郁顿挫” 03 战乱流离时期,同情百姓,思念家人,悲叹国家命运 04 49岁———59岁 漂泊西南时期,弃官逃难,成都安家,后再次漂泊,终病死湘江客船之上。 45岁———48岁 作者简介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杜甫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不久,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潼关失守,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fū)州(今陕西富县)。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七月,诗人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不料中途被俘,被押至沦陷后的长安,因官职卑小未被囚禁。此诗写于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春望》。 作者简介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讲究平仄对仗。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文体知识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sāo shènɡ zān 初步感知 国 破 山河在,城 春草木 深。 诗意:国都沦陷,但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草木丛生。 指都城长安 残破,破败 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茂盛,茂密 读懂诗意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意:感伤时事,看到美丽的花儿反而落泪;悲恨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 时事 离别 读懂诗意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意:战事接连数月,一封家书值万两黄金。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连续数月 值,相当 读懂诗意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意:满头白发而今越挠越稀疏,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轻刮,抓挠 简直 插不住簪子。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读懂诗意 本诗题目《春望》是什么意思?诗人“望”到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春望”的意思是:春天望长安城之景。 国都 山河 长安城 草木 破(沦陷) 在(依旧) 春意盎然 茂盛 原本繁华的城市此时却是乱草丛生 荒芜破败的景象 沦陷的长安城 首联:“破”①本指破败②描绘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③表达诗人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