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背景介绍 安史之乱,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前后达八年之久叛乱。这次事件对唐朝后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 写作背景 杜甫闻讯,前往投奔新皇。 次年六月,长安沦陷,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属宁夏)继位,世称唐肃宗。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唐朝将领安禄山在范阳(今河北涿州)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长 安 灵武 奉先 范阳 成都 途中被叛军所俘,押至长安。 安史之乱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涵。 2.鉴赏诗歌中的拟人修辞、借景抒情的写法。 3.感受作者忧国伤时思亲悲己的复杂情感。 杜甫(712—770),字 ,自称少 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 伟大的 主义诗人。他的诗记录了 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 ”,他也被后人尊为“ ”。他的诗作《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三吏”和“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作者简介 子美 唐代 现实 唐代由盛转衰 诗史 诗圣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对唐朝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国力不断消耗,大唐盛世自此由盛转衰。 八年内,唐朝人口从原来的5300多万锐减至1700多万,损失约3600万,人口减少60%!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 背景延伸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时代背景 安史之乱对杜甫来说,堪称一生转折点 杜甫生于官宦之家,家境优越,青年时期也曾快意恩仇,漫游天下,但他科举不中,处处碰壁。 安史之乱爆发前夕,杜甫已经44岁,担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正八品下),回家探亲,目睹小儿子饿死。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因他官职卑微,所以未被囚禁。至德二载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安史之乱后,叛军攻陷长安,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将家属安顿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只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 时代背景 述 怀(节选) 杜甫 去年潼关破, 妻子隔绝久。 今夏草木长, 脱身得西走。 麻鞋见天子, 衣袖露两肘。 写下《春望》约一个月后,杜甫趁乱逃出长安,投奔唐肃宗,惊魂稍定,百感交集,又写下这首《述怀》。 大唐盛世的国都长安,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写作背景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沉郁悲凉 语速稍慢 文本探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家破败,山河仍在,春天来了,都城里草木丛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一个“深”字,写出了城市破败,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表现了荒无人迹的凄凉。 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写尽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这句诗的情感通过哪些字表达出来? 忧国 感时 花 溅泪, 恨别 鸟 惊心。 感伤时事 痛哭流泪 怨恨离散 心惊胆寒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对诗歌颔联的理解,历来有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