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课时 卤代烃 第一节 卤代烃 化学 1.通过结构的角度对溴乙烷的化学性质进行预测,深化“组成和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通过实验探究1-溴丙烷消去反应的产物,加强“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观念,建立有机认知模型,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3.通过溴乙烷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对比和归纳,形成“化学反应可以调控”的观念,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 重点: 溴乙烷的分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难点: 卤代烃发生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基本规律。 学习重难点 C2H5 O H + Na H O H + Na H C O H + Na = O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反应,并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1】标出断键位置 【问题2】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 前置作业 极性越强,越易断裂 【结论1】 基团之间相互影响,使化学键的极性发生变化 【结论2】 结 构 官能团 化学键 断键位置 反应类型 实验 证明 预测 典型物质 决定 性 质 一类物质 思维模型 无色液体,密度比水大,难溶于水,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沸点38.4 ℃ 分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 C2H5Br C C H H H H Br H CH3CH2Br 课堂探究 主题一:溴乙烷的物理性质 主题二:溴乙烷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 电子式 C C H H H H Br H 思考C—Br的极性与C—H的极性相比,较强还是较弱,为什么? 易断裂 C C H H H H H H 部分共价键的键长和键能 化学键 C—H C—C C—Br 键长/pm 110 154 194 键能/(KJ/mol) 414.2 347.3 284.5 C—Br有较强的极性 C—Br键长较大 键能较小 极性较强 易断裂 课堂探究 如何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元素? 实验方案:取少量溴乙烷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硝酸银溶液,振荡。 实验结论:溴乙烷为非电解质,无法电离出溴离子。 课堂探究 [实验演示] C C H H H H Br H + OH- C C H H H H OH H δ+ δ- 结构再分析 共用电子对偏向Br + Br- 官能团变化: 化学键变化: 反应类型: 反应条件: H2O 碳溴键转化为羟基 碳溴键断裂,形成碳氧键 取代反应 NaOH水溶液,加热 课堂探究 官能团转化:碳溴键→羟基 化学键变化:C—Br断裂,形成C—O 反应条件:NaOH水溶液,加热 取代反应 H2O 反应实质:溴乙烷中C—Br键断裂,使溴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生成负离子而离去。 实验再探究(小组活动)方案2: 实验结论: 溴乙烷中存在溴元素,且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 课堂探究 由于溴原子的吸电子作用,使C—H的极性增强,在强碱的乙醇溶液加热的条件下能够发生断裂。 C C H H H H Br H 共用电子对偏向碳 C C H C H H Br H H H H 课堂探究 主题三:溴乙烷的化学性质———消去反应 【模型探究】依据化学键理论,结合1-溴丙烷的球棍模型,推测若C—H和C—Br同时断裂,可能生成哪些有机物,写出其结构简式。(小组活动,2 min) C C H C H H Br H H H H 3 2 1 CH3—CH2= CH2 情况1 情况2 CH2 CH2 CH2 情况3 CH3CH2 CH=CHCH2CH3 情况..... 课堂探究 大量实验证明:在饱和NaOH乙醇溶液共热的条件下,主要产物为丙烯。 实验步骤:按左图连接好实验装置,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向圆底烧瓶中加入2.0 g NaOH和15 mL无水乙醇,搅拌。再向其中加入5 mL 1-溴丙烷和几片碎瓷片,微热。 【实验操作】 课堂探究 问题1.为什么气体要在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前先通入盛水的试管?起什么作用? 问题2.能说明常温下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气体不是环丙烷或3-己烯吗?(已知:①环丙烷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② 3-己烯沸点:67 ℃) 实验讨论: 因为挥发出的乙醇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干扰乙烯的检验。目的是除去乙烯中的乙醇。 能 课堂探究 CH3CH2=CH2↑ +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