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394457

第3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7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6次 大小:77265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九年级,语文,统编,学年,2026,2025
  • cover
(课件网)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单元概说 ◎文化自信:热爱中华优秀诗歌文化。 ◎语言运用: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 ◎思维能力:了解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体会诗人情感。(重点) ◎审美创造: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会其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难点)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走近作者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诗人生发出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抒发自己深沉的思亲之情。 创作背景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歌朗读 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 边防驻军的鼓声。 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边秋:边塞的秋天,此指秦州。 露从今夜白:意思是恰逢白露时节。 词义理解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况且。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诗意速通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这首诗通过对边塞秋景的描绘,抒发了诗人怀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深切情感,其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人生感慨,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社会安定的情怀。 主旨点睛 首联: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首联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断人行”交代背景,表明战事频繁;“边秋一雁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为“月夜”渲染一种浓重悲凉的气氛。 诗歌赏析 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月是故乡明”在写景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思念。 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颈联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诗人由望月怀乡自然引出对弟弟的思念,绵绵愁思中夹杂着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尾联流露不满,深化主题。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化主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刘长卿(?—789),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曾任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传世。他的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多写幽寒孤寂之境,又善以白描写荒村水乡,笔调苍凉沉郁。 走近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属河南)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他曾多次上书指陈时政得失,得到汉文帝重视,因而为群臣所妒,遭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刘长卿因为性格刚烈,曾两次遭贬谪。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 创作背景 象来看,本诗应该作于诗人第二次被贬来到长沙时。当时诗人因诬被贬,只身来到贾谊故居。与贾谊类似的遭遇,使诗人怀古伤今,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