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丁肇中 zhào 简介作者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奖。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本文是一篇说理演讲词。说理演讲词属于演讲词的一种类型,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 文体知识 议论文 三要素 论点 论证 论据 对于论题的主要观点和见解 中心论点 分论点 证明论点的材料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瞭望 缅怀 探察 探讨 检讨 彷徨 激变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liào miǎn tàn tǎo jiǎn pánɡ huánɡ zhì xiù cuò 读读写写 检查预习 缅怀: 探察: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探听侦察;察看。 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词语集注 1.快速浏览全文,这篇讲演针对的论题(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主要论点是什么?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任务一:整体感知 论题: 论点: 由获奖感言,引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的论题 分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和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希望 2.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论证思路。 提出问题(引论) (第1段) 分析问题(本论) (第2—12段) 解决问题(结论) (第13段) 3.“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阅读课文,说说《大学》里“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通过援引儒家经典《大学》的核心概念,作者将“格物致知”作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出发点,为后文批判其被曲解提供历史对照 。强调通过观察实践获取认知,与现代科学实验精神高度契合。 (1)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1.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格物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任务二:合作探究 2.阅读课文,说说作者认为从现代观念来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 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 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 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4.科学实验过程中,需要研究者怎么做?启发我们在求知过程中,又该摒弃哪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为什么? 积极的测量、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作为向导。 必须摒弃埋头读书、不愿动手、过度依赖老师的坏习惯。 因为这样,才能获得新知,才能拿出“主意”。 5.这篇演讲词全文层层推进,思路清晰。请探讨文章第6-10段的论述过程。 第10段,得出结论:要重视实验精神。 第6段,首先提出观点: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7段,分析“为什么实验精神重要”,其原因是: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获得。 第8、9段,分析“实验到底该怎样做”,其具体过程是: 一要积极探测;二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和适当的目标。 逻辑严密、论证严谨、思路清晰 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章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