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课堂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一、基础积累 (一)课文内容文学常识填空 1.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是一篇_____体裁的文章,通过记述袁隆平在_____领域的研究历程,展现了他_____、_____的科学家精神。 2. 袁隆平是我国著名_____学家,被誉为“_____”,他一生致力于_____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成功培育出_____杂交水稻,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3. 文章从“_____” “_____” “_____” “_____”四个角度,选取袁隆平科研生涯中的典型事例,塑造了一位_____、_____、_____的科学家形象。 (二)字词 1. 给下列字注音 菽( ) 淤( ) 雄蕊( ) 籼( ) 贬( ) 蘖( )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jiān( )默 饥jǐn( ) 梦mèi( ) 头lú( ) 颠pèi( ) 相qiè( ) 洗dí( ) 口zhào( ) 二、选择题 1. 下列词语中,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稻菽(shū) 淤泥(yū) 雄蕊(ruǐ) 籼稻(shān) B. 田埂(gěng) 花蕊(ruì) 贬斥(biǎn) 分蘖(niè) C. 缄默(jiān) 饥馑(jǐn) 梦寐(mèi) 颠沛(pèi) D. 洗濯(zhuó) 头庐(lú) 相挈(qiè) 口罩(zhào)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喜看稻救 义无反顾 不记其数 矢志不渝 B. 实验田 敢为人先 走头无路 因地制宜 C. 授予 大相径廷 鹤立鸡群 实事求是 D. 里程碑 功成名就 坚持不懈 创新突破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引用毛泽东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既点题又暗含袁隆平对粮食增产的贡献。 B. 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课题研究”时遭到学界质疑,体现了他敢于挑战权威的创新精神。 C. 文中多次描写袁隆平下田观察水稻的细节,是为了表现他科研条件的艰苦。 D. 袁隆平拒绝担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选择继续研究杂交水稻,体现了他淡泊名利的品质。 4. 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袁隆平像慈母守护婴儿一般守护着杂交水稻试验田。 B. 他的目光如同犀利的探针,洞察着水稻生长的奥秘。 C. 稻穗低垂,仿佛在向这位耕耘者鞠躬致敬。 D. 袁隆平在稻田里的身影,成了大地上最美的风景。 5. 下列关于文章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属于小说体裁,通过虚构情节展现袁隆平的科研精神。 B. 文章采用小标题结构,每个部分独立成篇,缺乏内在联系。 C. 作者运用大量数据和事实,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D. 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唯一目的是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6. 文中“泥腿子专家”这一称呼体现了袁隆平怎样的特点?( ) A. 注重实践,长期扎根田间研究 B. 衣着朴素,不注重外在形象 C. 脾气倔强,坚持己见 D. 出身农民,文化水平不高 7. 下列对袁隆平“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一理想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单纯为了个人名利和科研成就 B. 体现了他心系人民、胸怀天下的责任感 C. 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愿望 D. 为了证明中国农业技术优于其他国家 8. 文章语言风格的特点是( ) A. 华丽优美,充满诗意 B. 幽默诙谐,富有感染力 C. 简洁平实,严谨客观 D. 含蓄委婉,富有哲理 9. 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关键突破在于( ) A. 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 B. 改良传统水稻品种 C.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D. 采用机械化种植方式 10. 下列不属于袁隆平科研精神的一项是( ) A. 敢为人先,勇于创新 B. 吃苦耐劳,脚踏实地 C. 急功近利,追求速度 D.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三、课内阅读理解 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选段,完成1 - 5题。 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