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398924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18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2次 大小:12714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设计
  • cover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课程:初中历史 教材: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章节: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改革开放以来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时期,主要讲述了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过程。本课上承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下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在教材体系中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讲授本课时,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既要回顾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和实践意义,又要梳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背景和核心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党的理论创新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推进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遵循。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中国近现代史中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史实,对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领导人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有一定了解。初中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但对理论性强的内容理解仍有一定难度。本课重点在于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及其指导意义,难点在于把握不同时期党的理论创新与国家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史实理解这些理论对中国发展的深远影响,并初步形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国家建设的能力。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发展规律。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中共十二大至二十大的召开时间与历史背景,使学生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时空框架。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教材中的会议内容与讲话要点,使学生掌握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论证历史问题的方法。 【历史解释】通过归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使学生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认识。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重大决策与国家发展成就,使学生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与使命感。 重点难点 重点: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难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意义、党的指导思想的演变过程 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图片并简要介绍背景,引导学生观察和联想,激发他们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变化的思考。 【展示材料】 ▲图片注释: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变化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经济特区的设立,中国走出了一条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充满活力的发展道路。”] ———《中国改革开放史》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从图片中看到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如果你是那个时代的人,你会支持这样的改革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与简洁史料的结合,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成果,激发他们对国家发展路径的兴趣与思考,为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等思想体系奠定认知基础。 探究新知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教师活动】 材料1: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的讲话(1982年) 材料2: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 材料3: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