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398928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18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6次 大小:74929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 cover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程:初中历史 教材: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章节: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新中国成立后至新时代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地区发展,主要讲述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与实施、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以及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成果。本课上承近代以来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脉络,下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新气象,在教材体系中具有总结提升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讲授本课时,教师应从制度确立的历史背景入手,帮助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和优越性;通过分析民主改革、西部大开发等政策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推动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国家统一与民族发展的关系;同时结合图片和实例,增强学生对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理解,培养民族认同感和国家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有初步认识,具备一定的地图阅读能力和图表信息获取经验,能够通过具体事例理解抽象概念。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直观、生动的内容更感兴趣,学习上需要借助具体案例和图像辅助理解。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及其意义,难点在于认识这一制度如何促进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要求学生能结合历史与现实,理解国家政策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推动作用,并形成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意识。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使学生理解政治制度的形成受社会经济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制约,认识制度创新对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共同纲领》到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发展脉络及地域分布特点,使学生掌握该制度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实施情况。 【史料实证】通过解读教材中的图表、政策文件和史事资料,使学生初步掌握获取和辨析历史信息的方法,提升依据史料构建历史认知的能力。 【历史解释】通过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及其实践成果,使学生能够客观阐释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逻辑与治理智慧。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进程,使学生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重点难点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保护 难点: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措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歌曲片段,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民族服饰与活动特点,激发兴趣 【展示材料】 ▲《爱我中华》歌曲封面及民族服饰图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出自《爱我中华》———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 【提出问题】 听到这首歌、看到这些民族服饰,你觉得“中华民族”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大家庭? 你知道我们国家是怎么对待不同民族的?为什么我们要特别强调“团结”? 【设计意图】通过耳熟能详的歌曲和形象的民族服饰图,唤起学生对民族多样性的直观感受,引导他们思考“民族团结”的意义,为理解我国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奠定情感与认知基础。 探究新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教师活动】 材料1: “中国共产党根据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文献选编》 问题: 结合材料,思考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分组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含义,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其核心内容。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国家统一领导”与“少数民族聚居地自治”的结合。强调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多民族国情制定的,旨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