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398930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18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7次 大小:51125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4课,海峡,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 cover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课程:初中历史 教材: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章节: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当代历史时期,主要讲述了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与实践历程。本课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台政策开始,历经改革开放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九二共识”的达成、两岸“三通”的实现,到新时代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晤及反“独”促统斗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和平方式推动国家统一的努力与决心。这一内容安排有助于学生理解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同时为学生认识我国外交政策和国家发展战略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近现代史知识基础,了解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为理解两岸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初中生处于具体运算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能够通过直观材料理解复杂问题,但对政策背后的深层逻辑把握较弱。本课重点在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与实践,难点在于理解“九二共识”和反“台独”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能结合史实认识祖国统一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责任感。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党和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的演变过程,使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认识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1949年以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关键事件与时间节点,使学生建立清晰的历史时序和空间认知。 【史料实证】通过对《告台湾同胞书》、“九二共识”、汪辜会谈等史料的分析,使学生掌握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历史解释】通过探讨“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提出背景与实践成效,使学生能够客观解释历史现象及其现实意义。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历史与现实,使学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维护国家统一的责任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九二共识 难点:台湾问题的历史背景、反分裂国家法的意义、两岸关系的复杂性 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深情朗诵一首诗,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为什么会有这样深沉的乡愁?”随后展示相关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 【展示材料】 ▲图片注释:古代中国地图中对台湾的标注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郑成功致荷兰总督书》 【提出问题】 从这张地图上你能看出什么信息?古人为什么会关注台湾? 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你觉得他为什么说“台湾是中国的土地”? 【设计意图】通过诗歌引入情感共鸣,结合地图与历史文献,激发学生对台湾与中国大陆历史关系的兴趣,初步理解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为后续学习两岸交往的历史与现实问题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方针的形成 【教师活动】 材料1:毛泽东在1956年的一次讲话中说:“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 问题:毛泽东为什么提出“和为上计”?这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怎样的态度变化?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材料1分析毛泽东讲话的背景与意义,并尝试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台政策的变化。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但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开始探索和平方式。 毛泽东提出的“和为上计”,体现了从武力解放向和平统一转变的思想萌芽。 这一思想为后来“一国两制”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总结知识点: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毛泽东提出“和为上计”,体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