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5课 钢铁长城 课程:初中历史 教材: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章节:第15课 钢铁长城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国防建设发展历程,主要讲述了人民军队从单一陆军到多兵种现代化部队的发展变化。本课上承《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下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在教材体系中起到展示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讲授本课时,教师应注意从陆、海、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发展入手,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国防力量不断增强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同时通过对强军目标和军队改革的讲解,引导学生认识新时代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和科技强军的战略意义,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安全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国防知识有初步认识,具备一定的历史事件理解能力。初中生处于具体运算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能够通过直观材料理解较为复杂的内容,但对军事发展背后的科技与战略意义理解仍需引导。本课重点在于了解陆、海、空军及导弹部队的发展历程,难点在于认识国防建设与国家发展的关系,要求学生能结合图片和简要史料,梳理军队现代化的过程,理解强军目标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并形成初步的国防意识和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新中国陆海空及导弹部队发展的历史背景与科技成就,使学生理解国防建设与国家综合实力提升之间的辩证关系。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1949年至2020年间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节点和代表性事件,使学生建立清晰的时序框架和历史发展脉络。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教材中的文字资料与图片信息,使学生掌握从多种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佐证历史观点的基本方法。 【历史解释】通过对典型战例、英雄人物和装备发展的解读,使学生能够客观分析人民军队成长历程中的关键因素与历史意义。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我国军队建设的伟大成就和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陆军现代化发展、海军舰队组建与装备发展、空军建立与国产化 难点:导弹部队的战略作用、军种改革与联合作战体系、强军目标的时代意义 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播放国庆阅兵片段,引导学生观察军队装备变化,激发兴趣 【展示材料】 (模拟图片地址) ▲图片注释:国庆70周年阅兵中展示的现代化军事装备 “从‘小米加步枪’到‘东风快递’,中国军队走过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光辉历程。” ———《解放军报》2019年专题报道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现在的军队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 为什么说强大的国防力量是保护国家的重要屏障?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阅兵画面与贴近现实的史料,激发学生对国防建设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军队发展的变化及其意义,为深入学习“钢铁长城”的形成过程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陆、海、空军的建设 陆、海、空军的建设 【教师活动】 材料1: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解放军主要由陆军组成,兵种单一。经过几十年发展,陆军已形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 ———《中国现代史》 ▲图片注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中受阅的坦克方队 问题:从材料和图片中你能看出新中国陆军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材料和图片分析新中国陆军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变化特点,并尝试归纳变化背后的原因。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坦克方队,指出这是陆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结合材料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陆军力量薄弱,但通过不断引进和自主研发,逐步建立起多兵种协同作战的现代化陆军体系。 总结知识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陆军是主要军种,兵种较少。 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