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398933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21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2次 大小:3588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6课,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教学设计
  • cover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程:初中历史 教材: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章节: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主要讲述了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积极参与亚非国际事务的过程。本课上承《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下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提升》,在教材体系中起到连接内政与外交、奠定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讲授本课时,教师应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背景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必要性和影响力,并通过万隆会议等具体史实,展现中国外交的主动性和智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为后续学习中国参与国际组织和外交关系的发展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初步了解了新中国成立的基本史实和外交政策,具备一定的历史事件分析能力。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图片、故事性强的内容更感兴趣,但抽象理解能力较弱。本课的重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实践,难点在于理解其国际意义及“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需要通过具体事例和图片情境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外交的智慧与影响力,并能简要归纳新中国初期外交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国际环境的关系,使学生理解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在外交决策中的作用,初步形成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认识国际关系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1949—1955年间中国外交活动的时间脉络与地理空间,使学生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亚非地区的传播路径。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教材中的文字材料与图片信息,使学生学会从多类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验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产生广泛国际影响”的历史结论。 【历史解释】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对新中国的态度及中国应对策略,使学生能够合理解释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原因及其外交创新意义。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周恩来等外交代表维护国家尊严、争取国际认同的事迹,使学生增强民族责任感和外交自信,树立维护国家主权与促进世界和平的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周恩来外交活动、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 难点:新中国初期外交环境的复杂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际意义、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封锁与应对 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以来的外交处境,展示一幅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场景图片,并简要介绍背景,引发学生对“独立自主”概念的初步思考。 【展示材料】 (假设教材中有此图) ▲ 图注:1949年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场景 “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要有独立的精神。”———《周恩来文集》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觉得为什么新中国刚成立时,领导人特别强调“不要学以前的外交”? 如果你是当时的外交官,你会怎么开始和别的国家打交道?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与史料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起点,激发其探究“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形成过程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奠定情感与认知基础。 探究新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教师活动】 材料1: “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当天的讲话(1949年10月1日) 材料2: “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3: “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中国历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