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398940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18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8次 大小:17270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9课,社会,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 cover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程:初中历史 教材: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章节: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新中国成立至21世纪初的历史时期,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常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历程。教材从“日常生活的变化”入手,依次介绍衣食住行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并结合“交通与通信的发展”展现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及其对人民生活的深远影响,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这样的内容安排有助于学生从身边生活出发,感受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时代责任感,同时为后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关内容奠定现实认知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变化的初步认识,能够结合家庭生活经验理解衣食住行和交通通信的变化。初中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图片、实例和贴近生活的素材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的显著变化,理解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提升的关系,难点在于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及抗疫精神的时代价值,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变化的表现与原因,提升历史理解和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1949年至今我国交通、通信和日常生活的发展脉络,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发展时序和空间认知。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教材中的数据、图片和相关史事,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多种史料印证历史变迁的能力。 【历史解释】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生活变化的比较,使学生能够客观解释历史现象,认识政策调整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国家在抗疫、基建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建设祖国的责任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的变化、交通通信发展的成就 难点:理解生活方式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抗疫精神的内涵、综合交通运输网的意义 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先展示一张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写信、寄信的老照片,并用轻松的语气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细节,接着朗读一段相关史料,引发学生对通信方式变化的兴趣。 【展示材料】 ▲ 图为20世纪50年代人们在邮局寄信的场景 “那时一封信从北京到广州要走十几天,写信成了人们表达思念的重要方式。” ———《中国社会生活史资料选编》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平时和朋友联系都用什么方式?如果现在只能写信,你会不会觉得很难受? 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愿意等上好几天甚至几个星期才收到一封信呢? 【设计意图】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对比,激发他们对通信方式变迁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思考社会生活方式变化背后的原因,为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发展做好情感和认知铺垫。 探究新知 日常生活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的变化 【教师活动】 材料1:1950年《人民日报》报道:“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市场物价趋于稳定,粮食、布匹等基本生活物资供应逐步恢复,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人民日报》1950年 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发生了哪些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1,结合教材内容,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尝试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生活改善的表现和原因。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1,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土地改革、恢复经济、稳定物价等,使人民生活从战乱中恢复,实现了从“民生凋敝”到“当家作主”的转变。 总结知识点: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为国家主人。 政府采取措施恢复经济,稳定物价。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根本性提高。 【设计意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