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走向生态文明》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学生能够准确阐述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采集渔猎时代、农业社会时期、工业社会时期、现代)的人地关系特点,分析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原因和过程。 ⑵清晰解释生态文明的含义,明确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 ⑶举例说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的内涵,以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具体途径。 2.思想方法目标 ⑴通过对不同文明阶段人地关系演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⑵借助案例探讨,引导学生学会从地理视角思考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掌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 3.素养成长目标(核心素养) ⑴区域认知:通过对不同地区发展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区域在资源、环境和发展方面的差异,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特色。 ⑵综合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多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全面、系统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复杂性和系统性。 ⑶地理实践力: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实际行动参与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中,提高学生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⑷人地协调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深刻认识到人类活动必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培养学生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课标教材 1.课程标准 运用图文资料,说明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过程;结合实例,解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的内涵,举例说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的途径;联系实际,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 2.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 2020 年版 2022 年 7 月第 3 次印刷版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教材三第四章第一节《走向生态文明》。教材首先介绍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同阶段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影响程度不同,呈现了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过程,使学生理解这种转变的必要性。接着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含义,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以及在这种观念下保障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的策略,包括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本节课内容为后续学习国家战略与政策、国际合作等章节奠定基础,同时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3.教学重难点 ⑴教学重点 ①掌握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必要性和过程。 ②理解生态文明下保障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策略,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的内涵,以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的途径。 ⑵教学难点 ①深入分析案例,探讨不同文明形态下资源利用、环境问题与国家安全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②引导学生将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身边的环境问题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之前的地理学习中,学生了解了一些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如地球的圈层结构、大气环流、人口增长与分布、产业活动等,这些知识为学习本节课内容奠定了基础。然而,对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较为抽象和宏观的概念,学生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通过丰富的案例、生动的讲解和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认知体系,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引入(3 分钟) 【展示图片】多媒体展示两组图片,一组是工业文明时期,工厂烟囱林立,浓烟滚滚,河流被污染,垃圾堆积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