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第1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变化发生时,一定有新物质生成,还会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有时还会发生颜色变化、或生成沉淀、产生气体等现象。 那么,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发生变化吗? 怎样判断化学反应已经发生? 思考? 这些物质:火柴、蜡烛、酒精,燃烧最后留下什么? ○火柴燃烧最后剩下灰烬 ○蜡烛、酒精充分燃烧最后连灰烬都没有留下 难道物质从世界上消失了吗? 我认为要对物质变化进行定量研究 一、从定量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是增加、减小、还是不变? 你猜得着吗?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3)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活动与探究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大于 等于 小于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比较,是否发生了变化? 拉瓦锡的实验(1777年) 波义耳的实验(1673年) 失败 成功 3、收集证据,实验验证 Hg+O2 HgO 加热 Hg+O2 HgO 加热 HgO Hg+O2 加热 1673年,波义耳在一只敞口的容器中加热汞,结果发现反应后质量增加了。 波义耳--英国 4、得出结论 1777年,他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氧化汞的分解与合成实验,结果发现反应后质量不变。 至此,质量守恒定律才获得公认。 拉瓦锡--法国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1、内容 二、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探究1:氢氧化钠溶液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M1 = M2 实验现象: 结 论: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1、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2、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CuSO4 + NaOH Cu(OH)2 + Na2SO4 蓝色溶液 蓝色沉淀 有气体放出 实验探究2:碳酸钙跟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M1 = M2 1、产生大量无色气泡。 2、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实验现象: 结 论: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CaCO3 + HCl CaCl2+ H2O+ CO2 M1 M2 > (敞口容器)反应后质量减小了 碳酸钠+盐酸 氯化钠+水+二氧化碳 小结 实验现象: 1、产生大量气泡。 2、 Na2CO3+HCl NaCl + H2O+CO2 反思 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实验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1)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不涉及物理变化。 (2)“守恒”指的是质量守恒,其它方面,如体积等不一定守恒。 (3)几个“关键” ①“参加”,一指实际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不包括在内;二指各种状态的物质,包括气体。 如“1g氢气和9g氧气反应生成10g水”是错误的。不是任意数值的简单加和,而是各反应物间按一定质量比反应的。 如“10g冰加热后变成了10g水蒸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是错误的。 2、注意: ②“生成的各物质”,应当包括生成的各种状态的物质,如沉淀、气体等。 ③“生成”仅指该反应过程中新生成的物质质量,与在反应之前已经存在的质量无关。 则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为____克 24克镁与16克氧气恰好完全反应, 40 2、6克碳与一定量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22克,有_____克氧气参加了反应。 16 随堂检测 1、 3、12克碳与32克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克。 4、已知12克碳与32克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若15克碳与32克氧气反应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克。 44 44 分解 重新组合 聚集 分子-→原子-→新分子-→新物质 变成 构成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第2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分子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