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10258

12.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 课件(共40张PPT)

日期:2025-10-14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2次 大小:52947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2.2.2,三角形,全等,判定,边角,课件
  • cover
(课件网) 12.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 第12章 全等三角形 【2025新教材】华东师大版数学 八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 边角边》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边角边”(SAS),能够准确用几何语言表述该判定定理。 使学生学会运用 “边角边” 判定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规范证明过程的书写格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活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 “边角边”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及其应用。 学会分析证明思路,规范书写证明过程。 (二)教学难点 探索 “边角边” 判定定理的过程,理解 “边边角” 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原因。 能在复杂图形中准确找到全等三角形及所需的对应条件。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三角形全等 “边角边” 判定定理的内容、几何语言表达及应用,确保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 探究法:组织学生通过画图、剪纸、比较等探究活动,自主发现 “边角边” 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规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讨论法: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中就探究过程中的发现、证明思路等问题进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练习法: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 “边角边” 判定定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 分钟) 回顾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 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提问: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几个条件?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种判定方法? 学生回答后总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上节课学习了 “边边边”(SSS)判定定理,即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引出本节课主题:今天我们继续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其他判定方法。 (二)探究新知(20 分钟) 提出问题 给出问题:如果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引导学生对 “两边一角” 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讨论,得出两种情况: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 探究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情况 操作实验: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ABC,使 AB = 4cm,∠A = 60°,AC = 3cm 。具体画图步骤如下: 画∠MAN = 60°; 在射线 AM 上截取 AB = 4cm; 在射线 AN 上截取 AC = 3cm; 连接 BC。 学生画好后,用剪刀剪下自己画的三角形,与同桌的三角形进行比较,观察能否完全重合。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讨论通过这种方式画出的三角形是否全等。 归纳总结: 选取几个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通过大量的实验可以发现,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就是三角形全等的 “边角边” 判定定理,简写成 “SAS”。 用几何语言表示为:在△ABC 和△DEF 中, \(\begin{cases}AB = DE\\∠A = ∠D\\AC = DF\end{cases}\), 所以△ABC ≌△DEF(SAS)。 探究两边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