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12737

20_谈创造性思维课件+教学设计+课件(共20张ppt)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日期:2025-10-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0次 大小:38105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课件,统编,上册,语文,九年级,学年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20*谈创造性思维 教学目标 1. 把握作者的观点。 2. 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把握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3. 独立思考,挖掘自己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把握作者的观点。 2. 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把握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教学难点: 1. 独立思考,挖掘自己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题西林壁》中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给人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俗语“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说明了跳出习惯的思维圈,通往成功的路不只有一条。 今天,我们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一篇文章《谈创造性思维》,学 习如何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了解作者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三、探究学习。 学习任务一:辨析文章观点。 1.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它是文章的论点吗? 交代了文章议论的话题,即论题。论题不是论点。但论点一定包含论题。 《敬业与乐业》题目是论题,论点是: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开头) 《怀疑与学问》题目是论题,论点是:学则需疑。(开头)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作者正面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中间) 《论教养》题目是论题,论点是: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要做一个有教养的人)(结尾) 总结论点出现的地方:标题、开头、中间、结尾、总结归纳。 2.文中有下列几个观点,你认为哪个是课文的中心论点?为什么? (1)生活中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3)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学习任务二:梳理文章思路 (一)阅读1-3段,思考: 1.这一部分的观点(论点)是什么? 明确:不满足于一个答案。 2.用了什么材料(论据)来论证观点? 带有四个图形选项的问题。 开头材料的作用: (1)引出……的观点。 (2)充当证明该观点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3)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二)阅读4-13段,思考: 1.围绕上面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哪几个问题。 明确: (1)创造性的思维需要哪些必需的因素? (2)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 提出这两个问题,作者运用什么句式? 设问句。它的作用有:引出下文,引发思考,使文势有变化。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2.创造性的思维需要哪些必需的要素? 明确: (1)使自己的学识渊博。 (2)运用知识,必须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并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 明确: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是什么 明确: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4.怎样才能成为有创造性的人 明确: (1)坚信人人有创造力; (2)积累知识; (3)运用所得的知识; (4)重视小灵感并发展它。 课堂总结:完成思维导图。 学习任务三:探究论证艺术 作者是如何来论证他的观点的? 明确:举例论证: 谷登堡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交 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这两个事例是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举例论证: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调查研究成果 论证“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只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